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1 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 培养全面化的人才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面化的人才要求不仅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 更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 德育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但是近年来, 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存在很多诸如不遵守规范纪律的品德问题。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现状的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与策略,以从小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关键词:德育;生活化;教学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 人们对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德育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 老师更加注重语、数、英等考试学科的教育, 忽略品德教育。有的学校偶尔也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 但大多只注重形式, 因此, 效果并不是太明显。现如今,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优点, 该教学模式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对于德育这种抽象的认知更是如此。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 本文所述的是学校德育, 德育的培养只有从小事开始做起,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做有道德、有用的人。有一句是这样的: 无德的有才能的人比有德的文盲更加可怕, 这也是对当前教育忽视德育的反思, 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德育仅仅通过耳提面命对认知较浅的小学生来说大多左耳进右耳出, 2 大量的实践证明, 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素材, 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引用贴近生活的例子、素材, 组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参与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体验真理。例如, 老师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时, 学生会觉得与自己无关, 可是当带领学生去孤儿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价值。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生活是教学最好的素材,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明白真理存在的意义, 更能明白提升自我素质的价值所在。一、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辅导作用”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后被广泛提倡的,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作为主体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进行的, 该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一个接受体没有释放自我与本真, 可能小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浅薄, 对老师说的一些话没有判断能力, 并不能真正地把老师所教的运用到生活中,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新课改后, 德育要求教师不能单单采用原来的教学理念, 要提高自己生活化教学的能力, 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一些情境, 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与道德思想。首先老师要提高自我品格素质与专业能力, 在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老师的自我素质与品格形象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老师就像父母一样,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 其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与认知, 因此, 老师一定 3 要注意以身作则,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展现的形式, 只有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 才能让学生更加敬佩, 让学生对相应教师所讲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二、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实际上,
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