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失独家庭
摘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到满足。他们只能依赖社会服务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7、日常照料的缺位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发生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老人对养老支持需求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我国的照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老龄人口的日常照料大部分是由子女承担。而这些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则是一种奢望,而很多的养老机构都不愿意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之我国目前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数量还极为稀少,难以满足众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几个路径
(一)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为个人或家庭提供“一对一”辅导服务的专业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思想、心理、行为等内在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失独家庭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通
过调查、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与其建立专业关系,为其提供相应的个案辅导服务:
(1)是情绪支持。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扰,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表达同理心、适度的安慰和鼓励等方式,帮助失独者宣泄负面情绪,逐步走出哀伤的情境,使其能够正视现实。
(2)是思想引导。针对许多失独者比较自卑、觉得低人一等的思想特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善自我对话和再构的方式,帮助失独者看到黑暗背后的光明,重新肯定自己,及时走出思想的迷途。
(3)是行为引导。针对一些失独家庭的现实困难和需要,比如就业、就医、再生育、收养子女等,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提供相应的信息和资讯,帮助他们圆梦。总之,只有失独者自己跨越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才能达到社会支持的最终目的;相反,如果自己不能够从痛苦中走出来,外界支持再多也无济于事。因此,个案工作方法需要失独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小组工作—形成互动团队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这些团体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相关资源,组建失独家庭关爱小组。在小组中,社工应当引导组员进行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开展专题性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成为活动的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者。鼓励失独者自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小组工作能够帮助失独者形成互动团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开始全新的生活。
(三)社区工作———建立支持网络
社区工作是运用社区的资源,促进服务对象与社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社区提供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从而降低失独者的精神风险,能通过社区的支持网络完成社会养老网络的构建,降低失独者的生存风险。
(1)是帮助进行医疗服务。失独老人在遭遇心灵伤痛时,身体也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设置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对失独老人进行医疗服务,这更有利于失独老人的
身心疗养;
(2)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充当日常照料的指导者。 向服务者传授专业的服务技巧和知识,以缓和与老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失独老人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日常照料;
(3)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丰富社区生活的建设者。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心理,开展形式多样、有利于保护失独家庭切身利益的活动,帮助失独群体打开心扉,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良好的社区生活有利于失独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逐步恢复身心健康。
(4)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使失独家庭的需要与社区资源连接起来。
(5)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比如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失独家庭的存在,营造关怀失独家庭的社区氛围。
(6)组织发动社区专干、志愿者、热心人士等,积极为失独家庭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经济保障、神关怀等方面的辅助性服务,这是失独家庭走向“自助”的保障。
(四)社会行政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微观层面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宏观层面比如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社会行政方法就是通过扮演“倡导者”的角色,把服务对象个人和群体在权益保障方面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有关政府部门,督促其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改进或完善。虽然我国各地陆续出台针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措施,比如经济补助、心理疏导、养老服务,但是必须承认,现有的政策和制度还存在尚需完善之处。
(1)社会工作者因为和失独家庭有着比较密切的接触,可以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向各级计划生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促
社工介入失独家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