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
学舍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的一篇记文。全文即可以看做是求学之记,又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文章表现出他安贫乐道、虚心好学的高贵品质。
学舍记
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
(2)父亲亡故仿佛天崩地裂,我独在异乡痛苦,从数千里外遥远的地方运柩南归。(得分点:天倾地坏-从 “丧 ”字看出指的是亲人的亡故;殊-《过秦论》 “余威震于殊俗 ”, “殊州 ”可译为 “异地、异乡 ”,并且是名作状,译成 “在异乡 ”;抱丧 —讲成 “办丧事 ”亦可。)
(3)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得分点:若 —像;易 —改变、改换;岂 … …哉 —反问句式;彼 —翻译出指代的内容或 “它 ”亦可。)
拓展阅读:《学舍记》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 “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 ”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 ▲ 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 ▲ 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 ▲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
曾巩《学舍记》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