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美品味,培养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品味,培养人文素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人文素 关注培养
【课题项目】福建省“十三五喜欢具有童心童趣、色彩艳丽的绘画风格。所以,如何让孩子从中国画中获得美的感受,学会去欣赏、去体会这一传统绘画,并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于是我从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入手,让孩子们先闭上眼睛听蛙声与溪流声,引导他们在脑海中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如果让你用画表现出来,你又会画些什么呢?如果让你给画取个题目,会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描绘出了许多有趣的场景,并给画取名“可爱的小青蛙”“小河里的青蛙们”“幸福的蛙一家”……此时,我出示了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让孩子们欣赏,画面中深远幽静的山谷里流淌着一弯清泉,却不见青蛙的踪影,那么蛙声从哪来呢?再次闭上眼,再次聆听蛙声与溪流声……顺着画中的山泉,孩子们开心地叫“找到青蛙了!”他们找到的不仅是青蛙,更是与这幅中国画的心灵交流,是审美之心。
二、注重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情怀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审美是重要的目标,而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审美陶冶下,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美好世界观、人生观向学生慢慢渗透,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学的主要载体,通过几次的教材改版,其中的内容越来越注重“人文色彩”。但同时也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并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把“美”与“术”分开,不光注重学生作业成果,更加注重學生学习中情感的体验,及思想变化与迸发的过程。
如在教学到人物雕塑作品欣赏时,我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室外,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在校园的操场上做各种人物雕塑形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这种行为艺术本身让孩子们体会到自由与新鲜,身临其境地感受塑像的思想和语言。接着我带着他们与校园的名人雕塑进行对话,不同的塑像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同,孩子们用自己的体验获得了对雕像的理解。回到教室后,运用各种材料做出的人物文体雕塑作品不仅造型生动,更是呈现出各种不同意境,精彩纷呈。
再如欣赏课教学《中国龙》一课中,在了解了龙的演变历史、形象特征、造型动态、寓意文化后,为了让龙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我将孩子们创作的各种龙形象组合成一条“巨龙”,并带着他们进行舞龙游戏,龙在大家齐心协力下被舞出了腾飞之态,大家对龙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整合学科联系,提升人文气韵
美术欣赏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师不能狭隘地仅从美术角度引导赏析,若能融会贯通各门学科的特质,整合学科之间的内容,巧妙地运用、渗透到欣赏教学中,必将给予学生更加丰盛的艺术享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术作品是视觉的艺术,给人视觉上的享受,音乐作品是听觉艺术,能够从听觉上感染人的情绪,这两门艺术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在欣赏教学中,我常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引导他们从美术作品中,看人生,看情感,从背景音乐中,听诉说,听情绪。使美术课上“画中有声,声中有画”,有助于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并对画面背后蕴藏的文化有所感悟。
除了音乐外,语文、思品、科学,甚至体育、劳动等学科
提升审美品味,培养人文素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