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简答题】
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问题,
二是关注情景阶段——考虑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三是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问题,
作用:使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工作,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措施的针对性
二、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简答题】
创设问题情境
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与意义【可能考简答】
含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重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简称为心育。
意义:
四、知识概括效果的提高【简答题】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提供丰富的变式
科学的进行比较
重视知识结果
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五、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征: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六、发现学习的特征(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在动机是发现思维的关键因素
信息提取是发现学习的重要条件
七、发现学习的五大优点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有助于培养内在动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技巧,主动积极的独立思考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有助于以后独立求知的研究
八、如何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的组织复习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复习,可能考】
及时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九、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心理表征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和人格
附:客观因素
问题情境
无关信息的干扰
十、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后。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十一、道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情感的激发
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的训练
十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记住阶段的年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通过感知觉和运动获得经验,标志: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征:集中化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能够遵循逻辑法进行推理,去集中化,思维具有可逆转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综合推理
十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未说明是否为重点】
智力水平正常
情绪丰富、稳定而协调
意志品质健全
自我意识正确
社会
教育心理学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