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恒言》
《家训恒言》李氏家训如山岳高峻而不动,如日月贞明而普照。宽大其,足以并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
孝,处下思慕,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为君之体也。释义:作为领导者,应该像高山峻岭一样十卷,
《外集》
十卷,《师说》等。吕氏家训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急徐,足以见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
定也。——吕本中《童蒙训》释义:荥阳公曾说,后
辈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领会并练就必要的精神气质。精神
气质好时,什么事都能独当一面。所谓气象,会通过人的言辞、容颜和举止及处事的轻重缓急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君子与小人根据这个能划分,人的贵贱和寿命长短也都与
这个有关。吕本中背景资料:吕本中(1084—1145),字居
仁,寿州人,南宋时文学家,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
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
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钱钟书认为“他的诗始终没有摆脱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张氏家训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
退听矣。——张英《聪训斋语》、《恒产琐言》释义:古
人看砚用“世”来计算,墨用“年”来计算,笔用“日”来计算,这是动与静的区分。静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一是心态不要轻易浮动。凡是碰到一切劳顿、忧愁、喜乐、恐惧的事,表面上要应对,内心凝然不动,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静的古井,以意志控制情绪,外面的纷扰都
要退到一旁。张英背景资料:张英(1637—1708),字
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康熙进士,官至文
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是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
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
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
张廷玉,热播的影视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
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两千年封建官场之罕
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
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严氏家训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严复诫
三子严琥释义:我通过文字,颇知甘苦之意,常常轻
视自己的所作,总是半途而废。而现今之日,时代已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有志向的人,应以济助世人和
建功立业为己任。不应该沉溺于写文作诗,消磨志气,否则
不但一事无成,而且死后给后人留下不好的名声,所以没有
留下多少存稿,还不够哪天收获梨枣时所需的功夫。
复背景资料:严复(1854—1921),汉族,福建侯官人,清
严
末资产阶级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司。甲午战争后,主张维新变法。译著
《天演论》留世。王氏家训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
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释义:说话做事经得
起考核查对,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恶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扬名而显耀父母,是光宗耀祖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家族兴旺发达,是友爱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财物则勿贪心,而要
互相谦让。王祥背景资料:王祥(185—269),字休征,
晋代临沂人。汉末值世乱,王祥扶母携
家训恒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