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鸟画》教学案例及评价
卢小红
上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难度很大,主观原因是老师本身除了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美学、艺术评论等相关的知识,《中国古代花鸟画》教学案例及评价
卢小红
上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难度很大,主观原因是老师本身除了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美学、艺术评论等相关的知识,因此对老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偏科,不重视美术学习,造成较多的学生美术根底知识和技能比较薄弱,有时很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或答不上来;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高考不考的学科就不学,或者只是零零散散的学一些以应付了事。
,所以我平时备课特别认真,有时备一节课花去三四天时间,教案非常的完好,条理性也很强,但上起课来还是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没有进步学生的美术欣赏程度和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我也尝试过许多方法来改善教学过程,但是学生还是老样子。
直到有一天上《中国古代花鸟画》这一课时,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转变为和学生具有一样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平等关系,打破原来的教学形式,不强求完美,也不再强请教学目的的完好,,我就先和学生聊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让学消费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一上课,我提问一位学生:
“美术作品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学生很快就答复:“是静态的。”我接着问:“美术欣赏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学生也很快的答复:“是动态的。”我再问:“那美术欣赏的过程是谁在动?”学生答复:“是欣赏者在动。”我接着再问:“是欣赏者的什么在动?”有的学生答复:“是思维在动。”有的学生答复:“是情感在动。” ……通过这样的一番问答和争论,我让学生明白了美术欣赏活动首先需要欣赏者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情感。
接下来,我把原来的“八字教学法”(描绘--感受-—理解-—评价)重新诠释了一番,我用形象的语言这样描绘:“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作品是不动的,假设我们也不动,那就谈不上审美活动了。我们怎么才能动起来呢?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首先我们要用含情脉脉的眼睛细细的观察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它的‘花容月貌’。接着就可以异想天开了(启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胡思乱想、想入非非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生动的语言说出它的奇妙之处。最后还是不能‘为情所困’,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体验,站在
中国古代花鸟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