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幻想交响曲》中标题因素对音乐形式结构产生的影响
张皓伦 【摘要】《幻想交响曲》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代表作,贯穿始终的固定乐思,形象化的配器技巧,特殊的曲式结构与鲜明生动的标题及描述性的文字相结合,极大丰富了标题音乐的创作手反了双主题矛盾发展,对比及统一等多个奏鸣原则,如此对经典形式结构的破坏必然招致削弱音乐本体结构的非议及批评。但值得商榷的是,柏辽兹或许并没有刻板地按照奏鸣曲式的规则来构思作品,因此他没有必要严格地按照奏鸣曲式规则去创作乐曲。所以笔者认为把这个有争议的副部理解为固定乐思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如此看来整个展开部大量的副部主题模进都是固定乐思的不断变化,这也更符合柏辽兹对于这个主题“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绝于耳”[4]的描述。
其实,造成这一乐章的形式结构有别于传统曲式结构,以至于人们对其难以分辨及理解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硬要给这个特殊的一乐章套上一个奏鸣曲式的框框。柏辽兹是否是按照奏鸣曲式进行构思及创作的我们无从考证,但作为一位标题音乐的创作者,他“一部作品的形式结构,必须根据文学标题被重新构思。”[5]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文学性的标题以及描述会促使柏辽兹对传统的音乐形式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
笔者有一个设想,假如按照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结构进行理解,这个乐章的结构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一般来说,小说的基本结构主要由这几大部分组成——(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部分可以分别对应一乐章中的引子(1—63),呈示固定乐思的部分(64—168),展开的部分(169—409),高潮的部分(410—501),乐曲的尾声(502—525)。从乐曲传达给人们的内容上来理解,这样的結构划分也说得通。引子带我们进入这梦境一般的回忆,固定乐思代表的情人在开端优雅地走来,紧张的音乐家诚惶诚恐。整个展开的部分中是音乐家无法挥去的对情人的念想,这念想不断变化,时而兴奋,时而黯淡,时而激动,时而落寞。这样的内心折磨终于在高潮处彻底爆发,那爱情主题的辉煌再现似乎宣告着音乐家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丽情人,这凯歌般的旋律似乎是对爱情坚定的宣言。可这毕竟是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恋,在最后的结局里一切都归于宗教的肃穆与和谐。 那么这样的形式结构是否削弱了音乐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柏辽兹对曲式结构的革新并没有造成乐章结构零散不整的后果,他整体围绕固定乐思来构建整首乐曲,使对比的原则在该主题的一次次不尽相同的变化发展中得到体现,而最后辉煌的再现部又把整个乐章主题的呈示和发展进行了总结,这又是一种高度的统一。
由于《幻想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最复杂,结构也最不同寻常,所以笔者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限于篇幅原因,其他乐章中一些用传统结构无法解释的地方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只要考虑到音乐发展的同时,文学性的情节也在发展,用情节发展的结构配合着去理解音乐发展的结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在其他的音乐形式方面(配器、和声等),为了用非语义性的音乐手法表现出已经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场景和每个带有形容词的小细节,作曲家必然要使用更加丰富而新颖的手法来使音乐与文字相契合。比如在二乐章开创性地使用两架竖琴渲染华贵氛围,三乐章双簧管与英国管宁静而充满诗意的对答以及五乐章运用弓杆击弦模仿骷髅舞蹈的神来之笔等等,无处不彰
浅谈《幻想交响曲》中标题因素对音乐形式结构产生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