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
Chicago 、APA和MLA 学术写作规范简介
一、学术研究的基本策略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是研究生的家常便饭。选择适切的题目是报告、论文或是研究的第一步。文章可以大题小做,也可以小题大做。但是,题目太大,可能让我们淹没书海,陷入难以取舍的困局;而题目太小,则可能找不到足够文献做为左证,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所以,要成功愉快地做研究写报告和学术论文,必需先选好一个适切的研究思路。
学术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成果的发布
学术园地的信条是“不发表就没得混!”(Publish or Perish);而因特网的信息社会则这样说“没有成果展示就完蛋!”(Demo or Die)
因此,发表研究成果是表明你学术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这个重宣传的年代,将我们所学所知有系统地呈现,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用笔写下来或是用言词表达出来,都要懂得一些技巧才能帮助我们推销自己。
三、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
研究成果发表最主要的就是正确、清楚与简洁。具体而言,目的是在沟通,也就是要把报告的内容清楚地、有条理有系统地传达给我们的读者。但报告有不同的格式,就大学来讲最常见的有:
大学生的学期报告(term paper)
硕士论文(thesis)
博士论文(dissertation)
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构-前置部分
目前,从比较公认的学术研究成果结构上说,基本有“前置部分”、“正文”及“附注与参考书目”三大部分,分别如下:
1. 前置部分(preliminaries)
正式的报告第一要有封面(cover),再加个书名页(title page);若是学期报告,只需要有个封面即可。基本上两者都应注明:姓名、系所年级、课程与作业名称及日期。
封面随后加张目录(table of content),其中主要列出报告的内容大纲。
随后,通常还应加一个摘要(Summary,简要叙述研究的主要结果。
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构-正文
(the text)
一般,正文会再分成不同的章节、段落来陈述。每个章节均有个标题,也有一定的编次,如“一、前言”。其下若有必要再细分时,也需注意其数序使用的用法,并以缩排方式,让层次架构更为明显。
除了文字叙述外,正文部分也可以有图、表协助内容说明。不论是图或表,也是需要编号,及给予标题。正文中叙及图或表时,需直接说明“见图1”或“见表1”,不宜使用“见下图”或“见下表”。图、表的位置也需适当选择,通常宜置于首次陈述的段落之后,并以置于版面中央为宜。
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构-正文
正文的章节与段落是有规则可循的。一般而言,理工方面的报告是:
前言或导论: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及目的,并作文献回顾。
方法章节:说明方法程序步骤。
结果与讨论:陈述主要的结果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作者自己所下的结论与研究心得。
而人文科学方面则是:
绪论:陈述问题、研究目的、范围,以及方法与步骤之说明。
文献分析:将有关的研究文献作重点说明,点出研究主题所在。
研究设计或调查结果分析。
结论与建议。
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构-参考文献
3. 附注与参考书目(back matter or reference matter)
如果我们在正文中所用的说法、观点是参考其它人的作品,或是直接引述他人的文字时,就需要在正文中加上注释说明数据来源,或是文末列出参考书目。
加上这些信息,一方面是尊重他人的智慧财产,一方面也能自我保护,免得不小心被告!同时,也能让其它有兴趣的人可以根据这些注释或参考书目,找到需要的参考数据。
附注或参考书目是有一定的格式可以依循的,透过这种标准化的格式,我们可以很快地辨别书名、作者、那个出版社出版、什么时候出版、在那一本期刊上及数据所在页码等相关信息。一般常用的书目引用格式有下列三种:
Chicago Style
APA Style
MLA Style
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构-细节
缴交书面报告时,除了要顾及内容的可看性外,另外还有几点小地方,也值得注意:
段落要分明,每个标题的起始、内文的编序都需清楚。
行距不宜过大,建议可设定为单行间距。太大的行距虽然能增加报告的"份量",但很容易就会感觉出"灌水"的嫌疑,造成反效果。行距太小则不方便阅读。
字体大小宜适中,建议可使用11或12点的字。而标题字的大小则需与内文区别,方便判断段落与阅读。
字型的选用不宜花俏,尤其是正式的报告。采用可爱或特殊的字形时,恐给人不庄重或不够专业之想法。标楷体或新细明体是比较保险的字型。
报告需编页码。如果只是2、3页的报告可以不需要编页码,若是长篇大论的报告,甚至是论文的话,页码就很必要,一方面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报告的份量,也能搭配目次,直接阅读特定章节的内容。
DIO科研论文的写 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