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两篇.doc抗战胜利 70 周年征文两篇下面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抗战胜利 70周年征文两篇供大家参阅! 【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 笔者采访了抗战老兵王信功。王信功, 大高个, 鹅蛋脸, 两鬓染霜、眉宇间夹着岁月遗留的褶皱。老人腰板挺得笔直,标准的军人气质。王信功的家乡在安徽省定远县池河区天长集东的一个叫坝面王的村子里。王家虽然贫寒,父母还是咬牙让信功读了 5 年私塾。王信功目睹日本鬼子侵入定远, 到处烧杀抢掠, 民不聊生,非常气愤。 1940 年新四军派干部王永华到坝面王找王信功三哥和几个地下党员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除了宣传抗日形势外还教唱《在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在兄长的影响下, 王信功对抗日救国有了一些认识, 也尽力地参加了一些活动。王永华见王信功有抗日热情, 就叫王信功组织一支地儿童团。王信功动员了十二名儿童, 成立儿童团。任务有三个: 一是向群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二是做好抗日通信员;三是站岗放哨,发现有生人来要及时报信。当地流传这么一首歌谣: 好铁要打钉, 好男要当兵, 当兵打日寇, 利国又利民。参加新四军打鬼子的念头在王信功心里萌发,他和孙大开等十二位青年秘密串连决定一起去参加新四军。王信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永华, 他同意王信功们的想法, 就告诉了王信功们到什么地方去找部队, 还给王信功写了一张纸条。就这样, 1942 年9月 20 日那天夜里,大家瞒着父母, 带着王永华写的条子, 每人只带二块饼, 徒步一百多里, 绕过敌人的封锁线, 跑到藕塘镇西的岗王庄。这里的部队是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到达部队的第二天, 王信功们十二个人就分配到各个部队去了。王信功被分在十三团三营七连当通信员。人是当了兵,可是没有枪, 手里没枪, 就特别想枪。有机会就找有枪的战士借枪来玩,请他们教自己怎么打枪。人家学打枪是一个教员,王信功学打枪是好几个教员。可能是特别饥渴的原因, 打枪的要领记得特别牢, 练习瞄准和击发也特别认真, 难得到手的枪也玩得特别久, 擦枪, 卸枪, 裝枪, 一把老中正步枪被他擦得珵光油亮,与枪结上了缘。王信功的抗战功绩,莫过于桂子山战斗和淮南战斗。 194 3年8月14日, 日军第6师团1 个大队 900人、伪军 120 0 人,共 2100 人,装备优良。全式的三八大盖,一个班有一挺轻机枪、一个排有一挺重机枪。气势汹汹扫荡我桂子山根据地。由于国民党排挤克扣新四军的武器弹药,王信功所在排 40号人, 一半人有老式中正式步枪, 一半人连步枪也没有, 王信功就只有一把大刀和 4 颗手榴弹。连长对他说, 想要抢就到鬼子那里去缴。所以别看新四军装备差, 士气却嗷嗷叫。罗司令深谋远虑,布置 14 团、 15 团打滁县的珠龙,王信功所在 13团打定远县城, 予进犯之敌以迎头痛击。王信功是第一次打这样的硬仗, 17 日八点半就开始攻城,鬼子仗着牢固的城墙,居高临下,三挺重机枪组成上中下火力网,我军没有重武器,久攻不下, 王连长急得剑眉倒竖, 命令突击排次日拂晓前无论如何要攻进去。怎么办?爱动脑筋的王信功就与张排长献策,正面攻不行,可迂回到东门汽车站,那里只有鬼子一个排守卫。防备较弱, 正好可发挥我手榴弹的突然袭击的威力, 一旦得手, 必令鬼子首尾难顾。于是,突击排 12 人半夜四点钟悄悄地摸
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两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