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失去“儿童画”最初的样子
朱林庆 “如果她只是一个孩子,那就让她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她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作为美术教师,徜徉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是欣赏趣味十足的儿童画。儿童画是人类处于幼稚阶段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要失去“儿童画”最初的样子
朱林庆 “如果她只是一个孩子,那就让她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她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作为美术教师,徜徉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是欣赏趣味十足的儿童画。儿童画是人类处于幼稚阶段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孩子纯真感情的倾诉。目前常常见到一些儿童画因袭成人水墨画、版画的模式,失去了儿童稚拙、单纯和天真无邪的可贵特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是儿童画教学中的种种“误区”所致。
“误区”之一――成人视角与功利主义的出发点。从家庭来看,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绘画兴趣时,总以为请上名师指点,将来方能成为画家;也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趁早学画画为将来工作找出路。学校里一些教师为了参赛“出成绩”,让一些学生在“创作”中拼凑大组合,画画满,形象复杂,让人看了直觉得累。笔者曾目睹过一次幼儿现场作画大赛,每位“小画家”身边几乎都有一位教师具体指点,有时恨不得越俎代庖,而大赛的组织者则以为只要教师不动手帮学生作画就行。更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大赛中的“评委”对儿童画知之甚少,经他们评出的获奖作品有些不仅远远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甚至纯属抄袭,这样的导向让儿童画的教学之路该何去何从?无论何时,作为教师都要小心地呵护儿童可贵的自我创造的火花。
“误区”之二――高难度的内容。一些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存在一种多而难的趋向。比如,小学美术课本中的一堂手工制作课,教师备课时需要花45分钟才能作出一件作品,试想如此高难度的练习内容学生怎么能在一堂课内完成呢?书店里大量出售的儿童简笔画参考资料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简笔画一旦成为孩子的“参考”,往往会阻碍儿童个性的发挥。笔者曾看到一个儿童画了一只红头老虎,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孩子是这样解释的:没能吃到小白兔而发火的老虎头是红的。
“误区”之三――追求统一的刻板教法。4至10岁儿童常把绘画看作是一种游戏,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随着儿童年龄的变化,儿童画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过于苛求形状的准确,学生作业时,教师严格规定画面内容的大小、多少和构图的位置,不允许有不完整的形象出现。还有些教师不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作品中的求异性,给教学带来遗憾。笔者曾听过一堂《画小鸡》的美术课,教者请学生画各种姿态颜色不同的小鸡,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黑色小鸡,其他学生都画成黄色的小鸡,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这位学生,可结果恰好相反,教师把画成黑色小鸡的同学批评了一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这样被压抑了。
可见,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整齐划一的刻板教法严重阻碍了儿童画教学的健康发展。儿童画教学要走出上述种种“误区”的关键在于克服儿童画教学中的成人化倾向,换言之,必须还儿童画教学以“儿童化”。
对策之一――细心呵护童心意趣。儿童绘画一般是指十岁以内孩子们的绘画。儿童绘画是孩子们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表达其思想情趣的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儿童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看儿童画应以童心去与孩子们交流,以稚
不要失去“儿童画”最初的样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