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媒体伦理学概论
Lecture 1: 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Ethics
媒体伦理与媒体法:案例教学Media Ethics & Media Law: Case Studies
讲者:展江
(Lecturer: Prof. Zhan Jiang)
讲次内容(Contents)
第一周媒体伦理学概论
第二周媒体伦理和道德分析
第三周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
第四周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二)
第五周媒体职业道德和伦理修行
第六周媒体法学概论
第七周国际法、宪法与成文媒体法
第八周信息自由(公开)法
第九周诽谤法(一)
第十周诽谤法(二)
第十一周隐私法
第十二周广告法、著作权法等
案例:一张争议照片
案例二:成都公交车火灾
2009年6月5日8时25分许,成都北三环附近一辆9路公交车发生燃烧,致27人遇难72人受伤。
公交车从冒烟到起火仅几分钟,事故现场有近30米长带血脚印。成都市动物园一名女员工曾多次提醒司机公交车已冒烟,遭到119责骂。
事故系有人携汽油上车引起。有网友拍摄时长2分多钟、女性哭声撕心裂肺的公交燃烧视频,凤凰卫视6月7日播出后,女主播低声说了一句“太可拍了”。
该网友因忙于拍摄而没有参与救人受到质疑和批评。
案例三:冬奥会上的记者
加方要求采访冬奥会记者自律 点名提到中者关翔报道,据加拿大《都市网》2月28日报道,日前,有关部门向电视记者及有权采访温哥华冬奥会的人员发出电子邮件,要求其维护新闻独立性,不要作出与运动员拥抱等有损新闻专业形象的行为,其中,中者被点名批评,要求自律。报道称,过去两周,记者们表现出了过度的爱国热情,令许多坚信新闻独立和客观的业界人士大跌眼镜。这种失当行为包括为运动员加油喝彩,有人看到一些中者公开为他们的运动员加油,这样的行为有时不免过头。
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正当性
由于包括网络传播在内的现代大众传播的无处不在的特点、在特定环境下政治支配和商业驱动的现实,以及无可避免地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行为的合乎法律性之外的合乎伦理性(正当性)也经常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
上述拍客的行为无任何违法之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传统媒体难以捕捉的珍贵画面,但是灾难面前见死不救总是一个涉及生命伦理的大问题,引发物议自然难免。那么我们怎样进行能够自圆其说的伦理选择呢?我们对这个比较复杂而众说纷纭的主题进行一般性的探讨,并试图为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选择提供一般指导。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做好人、做善事,是先辈对后人的告诫。有价值的人生是道德的人生。苏格拉底说:“每天探讨德性以及相关的问题,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至高之善,没有经受这种考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德育,伴随着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过程;任何社会都不会拒斥道德包装。没有哪个统治者、圣人贤者和教育家不提倡道德。
关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伦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国内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况且,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从古希腊就形成了体系;而在西方语言中,最常见的与道德、伦理相关的概念如何与中文对应,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
一种典型的观点是,道德和伦理在现代是同义词,可以互换。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参照《摩西十诫》
对“伦理”和“道德”做一区分很重要。有鉴于此,本书借鉴一本美国教科书的界定和划界方法来理解道德和伦理。“伦理”(ethics)是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而“道德”(morals)是宗教领域的用语,往往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
《摩西十诫》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道德体系。《摩西十诫》第一条:除了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上帝。第二条:禁止拜偶像。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第四条:遵守安息日。第五条:孝敬父母。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作非分之贪恋。
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十条诫命的前四条是神和人立的约,事关信仰上帝这个总纲: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上帝,后六条是人和人之间立的约,核心是爱人如己。基督教承认,那些归向上帝的人也不能完全守住这些诫命,因为就是最圣洁的人,在律法面前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起步;但他们既然因信称义,就被基督的爱激励,不仅照着这些诫命,也照着上帝的一切诫命开始生活,一生一世竭力追求,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
第一讲__媒体伦理学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