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弟子规.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弟子规》的“潜危害”是封建制度在作祟
孙:请您谈谈《弟子规》的缺陷或糟粕好吗。
杨:有些“糟粕”明眼可见。有些东西孤立地看算不得不好,但结合它起到的作用看,那“潜危害”就大了, “潜危害”往往与字面的堂皇有很大反差。所以对有些东西不仅要看字面的“显意义”,也要看到它的“潜危害”。“文化”这种东西一旦它的副作用发生了,不像“刀光剑影”那么明晃晃,往往是“害人于无形”。
举个例子来说吧,“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乍看没错呀,孩子年龄小,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大人有监护权,遇到事情及时请教家长,这有错吗?没错,给孩子“勿擅为”的理念是必要的。但是问题出在另一面上,话说得过死,太绝对了,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拿司马光来说,搬石头砸水缸,这是小事吗?不小。按照“勿擅为”的训条,一个小孩子能随便擅自决定吗?那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果司马光跑去问父母,讨回主意,获得家长允诺之后再怎么怎么样的话,水缸里的小朋友早没命了。司马光就是古代一个大胆“擅为”的例子。
孙:“勿擅为”与“司马光砸缸”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那只是个例呀。
杨:你说得不错,司马光这件事是个例。可是看看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扼杀人的独立意志可是整体性的呀。单说婚姻角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都是封建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虽说都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其实都是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写照。
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是“子道”的核心内容。在“居有常,业无变”之后,总结性的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不仅针对孩提时代,一日为子女,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无穷尽也。
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你没法说和“苟擅为,子道亏”这种禁锢无关。

《弟子规》的要害

孙:您认为《弟子规》的要害在哪里?
杨:《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封建中国,“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所谓“天无二日”;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已经把自己扮作“天”的化身了,还要拉上“父”来加强权威,可见洪秀全有了皇权还要借助父权。
家庭如何教育孩子,那是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走出家门必须效忠朝廷。《弟子规》不可能跳出这个格局,它之所以存在于世,首先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这很难为孩子,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从礼仪方面强调多听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有点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它旨在驯化儿童成为“听话”“顺从”的“乖乖仔”。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多用于动物,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
作为源头《论语》里的孔子思想,还是满清新活泼的。孔子欢迎年轻人超过前人,甚至兴高采烈于“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他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他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些极可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了,非但没有了,《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不仅“话说多,不如少”,还要“对尊长,勿见能”。中国是盛产以下这类格言的国度: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夹着尾巴做人”“自大一点就是‘臭’”“人前显能,难得善终”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能”在内,无一不是在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
我认为中国封建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饥不择食”可能造成“饮鸩止渴”

孙:您这样提出问题,一定会遭遇推行《弟子规》的许多朋友的反对,也许使他们心情受到伤害。
杨:明辨《弟子规》,与具体推行《弟子规》的人,不是一回事,是两个问题。
当前掀起《弟子规》学习热,是因为全社会道德水准整体下降,危及儿童,哪个家长不犯愁?一时又没有可替代的道德教化读本,面对巨大的“真空”怎么办?于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把《

弟子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1-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