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护理常规
(5)术后6-8h无尿者,可诱导排尿;必要时导尿。3d无大便者,给缓泻剂。
(6)术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以上者,每日4次,至正常3d后改为每日1次。
(7)年老体滴注抗生素。
(6)做好术前准备,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手术。
(7)给予关心、安慰和及时照顾,向病人介绍因外伤带来的危害,增加对疾病认识,避免紧张恐惧心理。
(三)化学性眼外伤
化学性眼外伤,是因为化学物质进入眼内引起的眼部组织损伤和破坏。常见的化学物质为酸、碱,其损害程度与酸碱强度、浓度及接触时间成正比。
(1)观察烧伤程度。
(2)有无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减退。
(3)严重烧伤者,观察有无角膜溃烂,结膜有无充血、水肿、苍白、坏死等。
(1)首先确定致伤化学物质的性质,并立即充分冲洗结膜囊及上下穹窿部,如有固体物质存留,要彻底清除。如果是酸性化学物质烧伤,用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是碱性化学物质烧伤,用3%硼酸水或50%氯化胺溶液冲洗。
(2)%地卡因减轻疼痛,点阿托品散瞳。
(3)注射中和液。酸烧伤用SD注射液2ml,碱烧伤用维生素C注射液2ml,进行结膜下注射。中和注射液应早期应用,可以中和已进入角膜、结膜和前房的酸碱,并可阻止其继续向深部腐蚀。
(4)自体血粘膜下注射每次1-2ml,加强烧伤处组织的营养,防止组织坏死。
(5)预防感染,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包盖患眼,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第二节 眼科常见疾病护理
一、视网膜脱落
当玻璃体和视网膜发生退行性改变,或因外伤、炎症、肿瘤及其他眼部手术等导致液体潴留在视网膜下间隙,使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发生分离,临床上称为为视网膜脱离;潴留液体称为视网膜下积液。
(1)视力下降程度,有无视物变形,闪光感及物象震动感。
(2)视野有无缺损。
(3)术后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以及伤口情况。
(1)执行眼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根据视网膜脱离部位或医嘱选着卧位,原则上是脱离部位处于最低位。
(3)避免过多的活动。尤其是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时,应遮盖双眼,以减少眼部运动,减缓脱离的进一步发展,或使脱离的视网膜暂时平复。
(4)滴散瞳剂,充分散大瞳孔,反复查找视网膜裂孔,确定其位置,便于手术治疗。
(5)术后根据裂空部位、大小及范围,采取适当的卧位及卧床时间,以利视网膜复位。若眼内没有注入气体或硅油者,采取使裂孔处于最低位置的体位;如下方裂孔者,采取半卧位;颞侧或鼻侧裂孔者 ,可采取相应的侧卧位 ;而上方裂孔者,采取平卧位。眼内充满 硅油者,应采取俯卧位。若眼内注入气体 ,则应采取使裂孔处于最高位置的体位,充分发挥气体的内填塞作用。
(6)给予易消化的软食,禁食过硬及刺激食物。
(7)术后若出现眼痛、眼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8)术后6d拆除结膜缝线,并开始点抗生素眼药水。
二、角膜疾病
角膜疾病,是眼科常见病,也是目前国内主要致盲性疾病之一。角膜位于眼球最前方,直接与外界接触,易受外伤或感染而引起炎症。病后易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致盲。故对角膜疾病力求迅速诊断 ,积极治疗,预防为主,使角膜组织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保存较好的视力。
(1)眼部充血、溃疡形态范围及深浅,以及前房积脓情况,
(2)患眼分泌物的量及性质。
(3)眼部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疼痛、充血及视力下降程度。
(4)全身一般情况。
(1)执行眼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前、手术后护理常规。
(2)执行眼科一般隔离常规,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如为感染性角膜炎,应住单间或同类病种住同一房间。所用器械必须高压灭菌,用后的棉球、敷料、绷带等焚烧处理。出院后,病房及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3)护理操作前后,按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必要时,消毒液擦拭或浸泡。
(4)室内光线保持幽暗,视病情需要患眼加盖敷料或包扎。
(5)一级护理,给予半流质饮食。
(6)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术眼有无疼痛、眼压升高等症状。
(7)做好出院指导,嘱病人按时点眼,定位复诊。
三、白内障
无论何种原因使晶状体发生变性浑浊,变为不透明,()以下,即为白内障。白内障,分为先天性白内障、后天性白内障两类。
(1)注意晶状体浑浊程度,视力下降及色觉情况。
(2)注意全身情况如血压、血糖及有无咳嗽。
(3)术后注意有无感染征象,如眼痛、结膜充血、水肿情况,以及术眼分泌物的量及性质。
(1)执行眼科一般护
眼科护理常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