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天目》原文和翻译
篇一:《天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驾驭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七绝”,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宠爱的情感4 页 共 17 页
1.驾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悟譬如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3.学习作者酷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看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看法。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风光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以下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答复〕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宠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爽、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风光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别出心裁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宠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其次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行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特殊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芜,峭削者鲜迂曲,貌古那么鲜妍缺乏,骨大那么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但凡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回旋迂回;形态苍朴就不够别致明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致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有,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但凡,一般。 鲜:稀有。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假设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犹如许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奇妙精致,石头的小路回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屹立,这是其次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奇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假设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爱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似乎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
袁宏道《天目》原文和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