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经典思考题集
第一章: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恩格斯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这是马恩的历史宿愿。
1845年,马克思黑格尔哲学?
1817年《哲学全书》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1818年,普鲁士王国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他的哲学成为德国官方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现着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然而,19世纪初的德国,是经济和政治十分落后的国家。资产阶级已经诞生,但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两面性。黑格尔哲学就是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第2自然段)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政论家、思想家。1797年生于杜赛尔多夫犹太商人家庭。学过法律,曾经听过黑格尔课。1843年认识马克思。他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德国宗教和哲学从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一个理性、自由、民主与宗教、愚昧、专制作斗争而逐渐取得胜利的历史。他称赞黑格尔是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伟大的哲学家,并预言随之而来的是政治革命。这些见解得到恩格斯的赞赏。
2. 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指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关于世界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它一个现代的科学形态,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实行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认为,这一命题中却包含着辩证法思想,隐藏着革命的内容。他从三个层次解析了这一命题。
第一,“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根据黑格尔的解释,所谓“合乎理性”是指合乎概念、“理念”;“必然”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和运动规律;概念、“理念”是创造一切事物的能动力量。
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命题。但是黑格尔又把现实与现存区别开来,并把现实与必然联系起来,因而它又是一个辩证法命题。
“现实高于存在”,“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一只被砍下来的手看来依旧象一只手,而且实存着,但毕竟不是现实的”。按照黑格尔的这种逻辑来看待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个国家只有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才是现实的、合理的;如果它不具有必然性,就失去了现实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第二,“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现实的东西是变化发展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变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东西;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也就是说,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所永远具有的现实性。
恩格斯举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例1:罗马帝国代替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第5自然段)
*罗马共和国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前1世纪后半期以罗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
*罗马帝国通常是指公元前1世纪后期—公元5世纪70年代的罗马奴隶制国家。(元首政治)
例2: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民主制代替君主制。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革命)来把它消灭。”(第5自然段)
第三,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第5自然段)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了革命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第6自然段),即否定了以往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在第6自然段中,恩格斯还把黑格尔的辩证发展观运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论述了认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在认识领
马列经典思考题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