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崔莺莺女性形象和爱情观之变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崔莺莺女性形象和爱情观之变化
摘要: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被誉为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双璧”。对比《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中的女性形象崔莺莺发现,在《西厢记》中莺莺的篇幅明显增加,个这一段唱词中可以发现莺莺对于张生的形象已经有喜爱或情感夹杂在其中,她并不是不解风情的女子,面对张生闹道场,莺莺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更符合少女面对男性时的那份本能的心理状态。文本中写到:“(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此处莺莺和张生是有眼神的交流与互动的,从莺莺的眼睛中看到了道场上的张生。莺莺相比于董本中的描写,更加主动大胆,即使老夫人在场,即使道场庄重严肃,即使还在守孝,也没有阻挡莺莺观察张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莺莺已经向封建礼教作出了反抗。
王本和董本中莺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王本对莺莺性格的改变体现了作者对于男女爱情的思考,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对待爱情已有尝试和突破,她不是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具有不凡的勇气,而这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一种新的思考与体察。在王本中,爱情是双向互动和交流努力的过程,而不是董本中張生一人的痴情和迷恋。王本中,男性不再是爱情话语权的唯一掌控者,莺莺也有了主动权,并且牵制着张生情感的发展,女性角色在爱情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受到关注。 三、女性命运的审视与思考
在《西厢记》中,莺莺一出场便唱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十九岁的莺莺看到残春的落花,不禁发出感慨。从前面老夫人的话语中了解到莺莺是前朝相国之女,父亲因病逝世,老相国在世时莺莺已被许配给郑恒。对于莺莺来说,按照父母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即可,并不应有太多的情感夹杂其中;但是一出场,莺莺却有万种“闲愁”,一个“怨”字凸显了莺莺对自身命运的悲叹。这里的唱词无法判断莺莺是否喜欢郑恒,却显示出莺莺对于父母之命的婚姻并不满意。父亲逝世,母亲年老,青春流逝,所嫁之人不知何处,真正使莺莺哀愁的是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把控和前途的渺茫。比起董本中的莺莺,王实甫笔下的她对自己人生命运已有了思考和审视,她对父母安排的人生轨迹并不满意,从这一点上来看,王实甫是站在女性群体的视角上开始关注与思考她们的命运。
当莺莺最后决定和张生夜晚私会时,踏出最后一步的理由是不同的。赖简后,张生病重,董本中的莺莺随母亲看望后,对红娘说:“莺之罪也!因聊以诗戏兄,不意至此。如顾小行,守小节,误兄之命,未之德也。”可见,莺莺是想救张生的性命,夹杂着报德的思想,推动她大胆与张生私通的理由并不是情的因素,反而是德。而王本中的莺莺走向张生,不仅为了挽救张生的性命,还因为心中的感情。在酬简、月下听琴、赖简的过程中,莺莺对张生的情感逐渐递增,她既考验张生的情感,又挣扎于自我内心的斗争。当看到张生情谊深重,自己对张生的情感日益浓烈时,莺莺自然而然地大胆走向张生的屋子,跨出这一步的理由并不是“报德”。从这一点来看,王本中的莺莺对于婚姻的思考与董本是不同的,婚姻是要建立在彼此的爱慕中,要以情感为基础,这种认识是对女性对自己命运选择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和飞跃,王实甫更加强化了莺莺对于“情”的认识,“情”是推动莺莺大胆私会的最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王实甫的笔下,女性形象崔莺莺从内而外实现了飞

论崔莺莺女性形象和爱情观之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晴雯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