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
摘要:人的心情和情绪变化是复杂的,孤独感会时不时涌上心头,苏轼对此有着更为敏感的捕捉,并在词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露出来。苏轼的一生起伏坎坷,期间难免会有孤独寂寞情绪的产生。以“孤”为核心字眼的意象体现出苏独是彻骨的,它夹杂着对自己处境不安定的担忧和对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的思念,多种情感汇集于此,使得孤独感的流露更加明显。“浮萍”般的漂泊之感也见于《醉落魄·席上呈元素》一词中,“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在中秋对月抒怀、思念亲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那种清冷的孤独感也若隐若现,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这里的“高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暗示着自身的处境,其态度反应表明这样的环境是他所不喜的,因此我们可以联系苏轼的后期人生经历理解他为何会多次上书自求外任。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两句,本来寄予着与弟弟苏辙“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但词人已经不像当年那般至少可以做到表面上的豁达,漂泊中的孤独和寂寞是难耐的,因此他只能寄情于“孤光”。
二、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对于苏轼的孤独感源何产生,笔者欲从其经历中探究一二,并总结出如下几点: 首先,苏轼在官场仕途上这一路走来并不顺利。苏轼本怀有一番治天下的志向,但是政局动荡变化,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渐渐懂得有些事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因政见的不同,也因自身过高的才气招人忌妒,“有心人”的屡次陷害使苏轼被贬于荒蛮之地。一开始就能以豁达心境处之想必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受排挤的孤独感需要在人生日积月累的沉淀中慢慢消化。
其次,频繁调动之下,苏轼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地方、人和事情。宋朝的地方官员,三年一调换,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扎根太深,势利范围太大。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多个地方任职,他任职期间有所作为,颇受百姓爱戴。但这样频繁地调动之下,苏轼和弟弟苏辙的相见时日不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时间不长,尤其是后期被贬到黄州儋州等偏远之地,熟悉的亲友更是多年不得相见。
再次,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逝去。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他的父亲苏洵卒于京师。短时间内经历了两位亲人的离开,这对于苏轼来说打击不小,其内心的沉重可想而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而且流露出其内心深处的孤独。元丰七年(1084年),老年得子的苏轼失去了幼子苏遁,后来他的继室夫人王闰之和侍妾朝云也早于自己离世。并且人到中年的时候,曾经的师长、好朋友相继去世,正如杜甫所感慨的“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那般,往日老友已大半不在人世,是很容易引起人对自己独留于世的孤独感的涌现。
除此之外,也有苏轼自身的个人原因。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诗词中可见。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悠悠岁月中曾多次写下真挚感人的詩词,如: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孤馆灯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狱中示子由》)
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湘云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