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新期望
徐 华 摘 要: 本文结合新课程纲要的文字资料,对新课程的基本点,新课程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所带来的变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要点 教师 基本要求 应对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为课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没有自己的选择余地,常常是依赖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知识接受为目标的,它是简单的以学生对知识“懂不懂”为目的的教学方式。
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体现是以知识为载体,创造一个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它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及“能不能”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坚持手脑并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发展的。所以,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看,第一课堂的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同时应当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学科小组的科技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把给予学生问题、思路、过程和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样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假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自己的思考。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为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教师应当把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写作业、参加各种考试等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能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能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
前者,由于抹杀了学生千姿百态的鲜活个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而受到普遍的批判。
而后者,正如前几年在国内风靡一时的美国畅销书《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要把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当作教学资源来使用;让学生在超级大本营里学习;让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教室也活动起来(有规律、有目的、科学地活动)。
“交往”
从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转换为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
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情境和氛围。
三、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
今时今日,我们每位教师都在积极地结合实践,探究怎样用最快、最准、最好的方式来诠释新课程的教育,掌握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此次新课程改革突破了历次课程改革仅围绕教材进行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等方面追求创新,是一个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变化,教师到底该如何适应呢?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依据自己的思
新教育,新期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