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捕蛇者说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3、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教学重点: 1、“说”这一文体和特点; 2、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目标 3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及“说”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仍坚持其革新立场,关心社会问题,在这期间,他写了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捕蛇者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文体及作者简介 1、“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学过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有《马说》、《爱莲说》等。 2、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才学过人。先后在地方与中央任官员,32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仅历时七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 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十年后才被改派到更边远更落后的(广西)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州),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受压抑,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柳州,年仅 47岁。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自读课文六、合作探究第一段内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 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重点词语和文句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章:花纹。啮(ni è):咬。腊(x 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岁:每年。当(d àng ):抵充、顶替。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 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 (1)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 2、3两段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 1段是概述,从第 2 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 “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 跌宕有致。专其利: “专”,独自享有。提问:第 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 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 复若役,则何如? ”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齐
黄生借书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