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禁用药物
六、抗生素
1、特性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指的是氯霉素、红霉素等,它们都是属于微生物合成制剂。一般为白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
2、作用
氯霉素在渔业生产中主要是用以治疗鳗鱼的赤鳍、红点病,鱼类禁用药物
六、抗生素
1、特性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指的是氯霉素、红霉素等,它们都是属于微生物合成制剂。一般为白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
2、作用
氯霉素在渔业生产中主要是用以治疗鳗鱼的赤鳍、红点病,鱼类的弧菌病、痘疮病等。
红霉素用于治疗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等。
3、危害
此次农业部公告第193号禁用清单规定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该药对人类的毒性较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该药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形成,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4、禁用情况
对于氯霉素及其制剂,国家规定所用食品动物均不可使用,且水产品中不得检出。而红霉素为限用药品,其在水产品中的允许含量指标为100微克/公斤。
5、替代品
可选择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恶喹酸(喹诺酮类)等替代。
七、磺胺类药物
1、特性
这次被禁用的磺胺类药物有两种:磺胺噻唑别名消治龙和磺胺咪别名为磺胺胍。该类药物为白色针状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遇光易氧化。
2、作用
磺胺脒在养殖上主要用于治疗肠炎,磺胺噻唑在养殖上主要用于治疗赤皮病和球虫病等疾病。
3、危害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人类过敏反应表现在皮炎,同时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药热等。还可引起肾脏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后损害肾脏,使肝肾等器官负荷过重,引发不良反应,例如颗粒性白细胞缺乏,急性及亚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4、禁用情况
此药在养殖上被列为禁用药品。
5、替代品
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可选择氯制剂、碘制剂作为替代品进行治疗。
如果发生肠炎,可以选用大蒜、大蒜素、大黄等作为替代品,还可选择未被禁用的新诺明、新明磺治疗鲤科鱼类的肠炎。
八、喹乙醇
喹乙醇的别名为喹酰胺醇。它的化学性质稳定,无臭、味苦、冷水微溶、热水溶解。因其性能稳定、效果显著、用量少、在人工合成的喹恶啉化合物中是一种理想的畜禽抗菌促生长剂。近几年来,喹已醇已被用作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在鱼虾养殖应用增重效果显著。
作用:一、抑制动物肠道中微生物繁殖生长、减少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二、抑制有害细菌在肠道的寄生,增强动物免疫力。三、提高蛋白质同化率,加强氮储存。四、促进动物对粗蛋白、脂肪的消化。
它的抗菌作用是次要的,它是一种化学促生长剂。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促进鱼体生长。
有学者研究发现:喹已醇在鲤鱼血液中蓄积后消失较慢,应激出血可能是因为血液中的喹已醇改变了毛细血管的脆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如果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此药,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肾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起肝脏肿大、腹水、鱼类鳞片松弛、脱落,造成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如果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还会造成耐药性,导致球菌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因此喹乙醇在欧盟国家已被禁用,此次也被农业部列为渔业养殖生产禁用添加剂。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
九、激素类
激素类的药物主要有甲基睾丸酮和乙稀雌酚。这两种都是性激素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较慢,极小的残留都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前者为雄性激素药物,后者为雌性激素药物。
它们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性别控制,从而使生物体达到性反转。即:雄体用药后,可变成生理雌鱼,而雌体用药后,可变成生理雄鱼。但本身的遗传性状不改变。
此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代谢较慢,研究表明在鱼体内极小的残留量都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甲基睾丸酮较小剂量,对妇女会引起类似早孕的反应。大剂量应用将影响肝脏的功能;引起水肿或血钙过高,有致癌危险。如果是孕妇,可以造成女胎男性化的特征,也可造成畸胎及新生儿溶血症、黄疸等。
乙稀雌酚,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反应,同时损害肝脏和肾脏。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孕妇胎儿畸形。
这两种药物此次也被农业部列为禁用鱼药。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
十、杀虫脒、双甲脒
农业部、卫生部在公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中把杀虫脒列为高毒药物,1989年已宣布杀虫脒作为淘汰药物;而双虫脒不仅毒性高,其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有致癌作用。
这两种药物主要是杀虫作用。在北方此类药物接触的较少。
该药为高毒药物。对鱼有较高的毒性。双甲脒不仅毒性高,其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有致癌作用。该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体造成潜在的致癌危险。
代替以上两种的杀虫剂目前可选用高锰酸钾浸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等,用于预防可选用食盐等。
十一、锥虫
鱼类禁用药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