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 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 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 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 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针对这些挑战, 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 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 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 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 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 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 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 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 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 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 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 随时总结经验, 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013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 试行)》: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 知道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从行业主次、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材分析:⒈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