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源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班级: 10 车辆师姓名:揭文君学号: 20**********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地处东江上游, 东靠梅州, 南接惠州, 西连韶关, 北邻江西赣州,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为 340 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 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河源客家比较出名的几种文化。一、客家府第式民居: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 与围龙屋有相似的结构模式, 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 一般布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 左右对称, 按结构可分为“三堂、二横、一围”, 三堂指前、中、后三个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 后厅一般为“祖公堂”, 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 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围, 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屋基的地,俗称“花台”。二、河源居住习俗: 新中国成立前,乡村一般以宗族、家族为中轴建筑住宅。人们选择居住地点多是选择依山傍水、向阳的所谓风水地。屋的座向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屋型常见的有围龙屋( 四方围龙、圆半圆围龙、少数大家族居住五进、七进围龙)、角楼( 二角楼、四角楼、八角楼)、单栋、二栋二横、三栋三横。屋式大致相同,环绕厅堂,对称而建,规格相同的小房间。一般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贫困人家住茅草房。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兴建了不少单栋瓦房。新中国成立后,行地理、讲风水之风一度绝迹。 80 年代后,民间行地理、讲风水之风泛起。新宅建成, 择日进宅风俗犹存。进宅之日, 奉神, 贴喜联, 宴请亲朋, 以示庆贺。赴宴者送礼,礼物有镜屏、家私、礼金等,在农村还要送上炮竹燃放。三、河源生产习俗: 春耕春收:“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 春耕季节即将到来,农耕者在这个时节要订好春耕春种春收计划,俗称备耕。通常在立春前后要备好当年农作物用肥。立春日, 有的地方( 如紫金县),明、清时期有县官示耕的习俗。每年立春之日,知县率领僚属、绅耆到“五谷庙”祭祀“神农”。雨水前后开耕, 惊蛰前后播种,到春分时节,种植花生、黄豆和其他豆类以及搞好冬种春收作物收成,至此,春耕全面展开。谷雨前后,插完早造秧苗。插秧不能超过立夏,超过立夏插的秧,其收成必然差。夏收夏种: 夏至时节, 早稻开始成熟, 到小暑时节, 开始收割, 到大暑, 夏收进入高潮。收割完早稻紧接着耙田, 插晚造秧苗, 有的田地则及时种上番薯或秋花生, 这个季节叫夏收夏种。秋收冬种: 霜降后晚稻成熟, 到立冬前后, 晚稻收割完毕。至农历十月初, 一般都割完了晚稻, 这时要赶牛犁田( 犁霜田)“晒霜”或种植冬种作物。农民们都很重视冬种。冬种作物一般在小雪前种完。此后,进入农闲时期,人们多在此时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础建设。四、饮食习俗: 河源市居民习惯一日吃三餐。三餐干饭或两干一稀或三餐稀饭,视经济条件而行。主食为大米, 辅以番薯、小麦和其他杂粮。副食,蔬菜有萝卜、白菜、青菜等几十种;肉食有猪肉、鸡、鸭、鱼、咸鱼等,以猪肉为主;饮料主要是茶、酒;保健用的在农村是自采草药煮凉茶。东江酿豆腐、炆红烧肉、白斩鸡是客家人民节日家宴、招待客人最普遍使用的菜肴。新中国成立前,河源地区客民生活艰苦,食

河源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172 KB
  • 时间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