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眼和耳耳
第1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耳由外耳、中耳、
内耳组成;外耳和中
耳传导声波,内耳是
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米开朗琪罗:
大卫(局部)
第2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ti )
1. 支持细胞
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 张力丝; 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三角形内隧道
指细胞:分内指细胞(1列,内柱细胞内侧)和外指细胞(3~4列,外柱细胞外侧);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
图8、9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第8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 毛细胞 (hair cell)
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分内毛细胞(烧瓶形,1 列)和外毛细胞(高柱状,
3~4列)
顶部有静纤毛(微绒毛);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纤毛插入盖膜中
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底部胞质内含突触小泡
图10、11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第9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听弦(auditory string)
基底膜中的胶原样细丝,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从蜗底至蜗顶,由短变长,基底膜由窄变宽;蜗底的基底膜与高频振动发生共振,而蜗顶的基底膜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第10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外 耳 道 鼓膜振动 听 骨 链 卵圆窗振动
前庭阶外淋巴振动
前庭膜 蜗孔
膜蜗管内淋巴振动 鼓室阶外淋巴振动
神经中枢产生听觉 基底膜振动
耳蜗神经
毛细胞兴奋 静纤毛因与盖膜的
位置发生变化而弯曲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第11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
膜前庭:
球囊:前壁粘膜局部增厚形成球囊斑
椭圆囊:外侧壁粘膜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
位觉斑(maculae acusticae)
支持细胞:分泌物形成位砂膜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图12~14
内耳
第12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动纤毛 ,插入位砂膜;分为:
I型 : 呈烧瓶状,被前庭神经末梢(神经杯)包裹,形成突触
II型:呈长圆柱状,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图15
第13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半规管: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膜半规管内有壶腹嵴
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
膜半规管壶腹部一侧粘膜增厚形成的隆起,上皮结构似位觉斑 ;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感受身体或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图16~19
外耳
中耳
耳蜗、膜蜗管、螺旋器
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嵴
内耳
第14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本章重点(耳)
螺旋器的结构,声波传导通路和听觉形成过程
位觉斑和壶腹嵴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中耳的结构特征
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
第15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图1 耳模式图
外耳
中耳
内耳
面神经
前庭神经
耳蜗神经
耳蜗
卵圆窗
咽鼓管
鼓室
鼓膜
外耳道
耳廓
半规管
第16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组织胚胎学眼和耳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