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8].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根本上到达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化理解,会渐渐读好句中停顿的。 (精品文档请下载)
4、.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精品文档请下载)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根底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可以做到大体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精品文档请下载)
此时,老师作巡视,注意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考虑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妙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精品文档请下载)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络现实,进展拓展,深化领会愚公的精神。
1、辩论赛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明确: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愚公不愚
坚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智叟不智
自以为是
2、考虑:
假设没有神仙的帮助,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消费力极不兴隆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梦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梦想方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rfkk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5-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