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计学:是收集、汇总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3、普查: 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抽样调查的特点: 经济性;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5、调查方案: 是指导整个过程的纲领性文件, 其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6、组距分组的几个步骤:一、确定组数二、确定组距三、确定组限和进行次数分配四、绘制统计图五、分析。) 7、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即频数密度= 频数/ 组距,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8、以组中值作为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9、描述统计的内容也包括频数分布、但主要是关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描述问题。 10、众数: 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从分布的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记为 M。 11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一个代表值。当然,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有多个高峰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有多个众数。 12 、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相关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缺乏可比性。 13、时间系列: 是反映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系列,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 、用报告期水平减去基期水平,就等于增长量。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逐期增长量,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累计增长量。 15 、报告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发展速度。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环比发展速度;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定基发展速度。 16、序时平均数也称为动态平均数,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水平达到的一般水平。由于指标形式分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所以对其平均的方法存在差异性。 17 、绝对数有时期数和时点数之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可加性。 18 、几何平均法的应用条件是要求现象呈现均匀变动。如果现象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用几何平均法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将失去代表性。 19 、累计法考虑各时期的发展状况,不只是受最初和最末两个极端值的影响。 20、移动平均法是趋势变动分析的一种较简单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通过扩大原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并按一定的间隔长度逐期移动,分别计算出一系列移动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对原时间序列的波动起到一定的修匀作用,削弱了原序列中短期偶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现象发展的变动趋势。该方法可以用来分析预测销售情况、库存、股价或其他趋势。移动平均法的优点在于计算简便,运用灵活,不受现象复杂性影响。其缺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失去首尾两头的数据;二是不能较好地进行长期趋势的预测;三是对周期性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数列的趋势性。 21 、我们应该先剔除趋势值的影响,再计算季节指数。(第一步: 对原数据计算移动平均数; 第二步:计算具体的季节比率; 第三步:计算月平均值,消除不规则波动;第四步:计算季节比率; 第五步:使用季节比率进行预测。) 22 、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百分数。 23 、统计指数在经济分析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可以是不同时间的现象水平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空间(如不同的对比,或者,是现象的实际水平与计划(规划或目标)水平的对比。 24、统计指数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5、总指数是考察整个总体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数。总指数与个体指数的区别不仅在于考察范围不同,还在于考察方法不同。 26 、如果一个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具有质量指标的特征,也即表现为平均数或相对数的形式,它就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物价指数、股份指数和成本指数等都是质量指标指数;如果一个指数的指数化指标具有数量指标的特征,也即具有总量或绝对数的形式,它一般就属于“数量指标指数”。销售旦指数和生产指数则是数量指标指数。 27 、常规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简易计分法”,另一种是常规方法是“参数指标法”。 28、构建标准比值综合评价指数的步骤: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评价公式样 3、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权数学 4、计算企业的个体指数和综合评价指数。 29、概率分布是一种数学模型,它反映变量取值与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变量取值的精确度越高,相应的概率越小;变量取值的误差越大,相应的概率也越大。 30、二项分布主要描述只有两种结果可能
《安徽大学期末复习小抄》统计学第四版综合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