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W-TS-09标
东延路站电力架空线保护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XX层岛式站。
车站长度477m,标准段宽度,站台宽度12m,采用两层双跨框架结构。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为。车站采用明挖顺作法(局部盖挖顺作法)施工,主体围护机构为地下连续墙,附属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车站顶板覆土约。4个出入口、4组风亭、4个安全出口。
•」
fl
Li
1申:TSW苫??|II|FBKtlJM?U
■«*H-
斗料鼬购
埜做道T
彌河
丰料河^RMCl>I
WL-P
乐延兽挤
'sSB
連旋五迟
lU!
^■HXE
东延路站平面示意图地质及水文
JttfEEE
11—1
♦—'
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砂土组成,一般呈水平向分布。盾构穿越的土层为:
③3粘质粉土、④2粉砂、⑤1粉质粘土、⑥1粉质粘土。
(1)潜水:潜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和浅层粘性土中,属孔隙型潜水,富水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地表水体侧渗补给,以自然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水位随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属典型的蒸发入渗型动态特征类型。另外,潜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密切,丰水期的地下水由地表水补给,枯水期地表水则由地下水补给。
测得的潜水稳定埋深一般为〜,其绝对标高一般为〜之间。
(2)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③3层砂质粉土、④2层粉砂夹粉土中,富水性一般,动态变化同样受到大气降水、地形地貌、地表水体的制约影响,上述含水层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上部潜水垂直入渗,以民间水井取水及地下迳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表现为降水入渗型特征。
测得的上述含水层中的微承压水稳定埋深分别为及,相应绝对标高为及。
(3)承压水:据本次初勘,承压水赋存于第⑥t层砂质粉土、⑦2层粉砂夹粉土、⑦3t层砂质粉土、⑦4层砂质粉土、⑨层砂质粉土及⑩夹层粉砂夹粉质粘土中,补给来源有上部松散土层下渗补给、微承压水与之联通补给、越流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其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其次是对下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及侧向径流排泄。
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莲花新村六区建筑物离主体最小水平距离约;车斜河离车站主体最小水平距离约;2号出入口及3号出入口横穿车斜河;莲花新村四区建筑物离3号出入口最小水平距离约了;莲花新村三区建筑物离2号出入口最小水平距离;莲花新村五区建筑物离主体最小水平距离,其余建筑物距离车站及附属较远。
周边管线:松涛街东侧有一路南北向110KV电力高架线,距离主体最小水平距离约,位于东侧附属上方,在主体及附属施工期间需要加强保护。其余管线迁移至填河范围不做保护:一路10KV电力架空线,一路10KV入地电力线,一路DN800给水管,西侧一路10KV电力架空线、一路中压DN300燃气管道、一路信息通道及军用光缆。
第三章架空线与车站结构空间关系
110KV电力架空线位于东延路站东侧绿化带内。塔身为钢柱,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深)。外线距地面垂直距离为19m~26m。
东延路站主体结构:主体围护结构设计为地下连续墙,钢筋笼最大长度为,墙厚,主体施工期间东侧为场内施工便道。电力架空线的外线离车站围护结构最小水平距离为,大于规范要求的最小水平距离8m。同时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均满足规范要求。高架线路保护只考虑基坑降水开挖期间的不均匀沉降。
东延路站附属结构:附属结构均位于110KV电力架空线正下方,有1号、2号、3号、4号风亭组;2号、3号出入口;1号、2号、3号、4号安全出口。从设计方面考虑围护结构均采用©800钻孔灌注桩,钻孔桩最大长度为。钻孔桩长度基本等与架空电力外线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现场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主体施工区与高架线位置关系口:fl:
110KV?g
空线
附属施工区与高架线位置关系
4J
if
M■—
[I=tt=
L%
n
第四章电力架空线塔身保护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车站主体施工期间高压塔下设计保通路、地面辅道、施工便道等车流通行,虽然设计道路范围预留塔身防护区域,在塔身两侧设置了隔离栏(隔离栏间距米)。为加强对高压塔的保护,拟在高压塔迎撞面设置防撞护墩辅助隔离栏,护墩在塔基础前3m布置,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隔离栏参照保通道路中隔离栏设计。同时在每处塔基防撞护墩顶部安装一个爆闪灯,提醒夜间来往车辆注意避让和安全行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在塔身迎车面的醒目位置,迎车面适当位置张贴反光膜。
3
是
«;
7?
*•»if«nhun**<••«<%
o
o
苏州地铁110KV电力架空线保护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