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一节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一、规划原则:
应满足客、货车流、人流的安全畅通
应综合考虑城市相关功能,使之相互协调
应功能明确、系统清晰、不同等级道路相互配合
应成环成网,防止断头、堵口或卡口
应考虑今后相接形式
快速路与快速路、主干路、部分次干路相交时,规划设置立体交叉口。有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4)交织区
两条或多条车流沿着快速路一定长度,穿过彼此车行路线的快速路路段。由合流区和分流区组成。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5)变速车道
是加速车道与减速车道的总称。有直接式和平行式两种,加速车道一般多用直接式,有的也用平行式;减速车道原则上用直接式。。
(6)匝道
是起连接两条相交道路作用的道路。有三个相关的几何因素:匝道与快速路的连接点、匝道车行道、匝道与道路的连接点。
(7)匝道连接点
是驶入及驶出匝道与快速路的连接点。是一个紊流区。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1)高架式
以高架桥梁在道路上空形成连续通行的快速道路,它对所有横向交叉道路均成立体交叉,与地面交通互不干扰。
适用:建筑密集、地价昂贵、地形条件受限、沿线交出口多和横向干扰大的路段。
优点:立体使用道路空间,能够增加道路有效使用面积,减少占地、拆迁。
缺点:噪声和光污染、破坏城市景观、防灾效果差、引起道路两侧土地降值和商业萧条。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2)地面式
快速路的车行道与相邻建筑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
适用:地势平坦的城市;沿铁路与河流的路段;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地区路段以及新建城区;结合城市改造,用地较容易,能满足横断面布置的路段。
优点:投资少。
缺点:分割城市,道路两侧居民不易过街,沿线单位右进右出,进出不易。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3)半地下式
快速路车行道低于临街道路路面,快车道与地面道路的高差不小于车辆净空要求,辅路与两旁街道处于同一平面,并相互连接。
适用:地势平坦、少雨、地下水位低、河道少、桥梁少、排水设施好、卫生条件好的城市。
优点:可以减少车流对沿街地区的干扰和噪声,横向道路可以跨越,有利于交通控制。
缺点:需要一定的挖方工程。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4)地下式
适用:丘陵城市中穿越山岭、平原城市中穿越江河、穿越铁路站场、穿越环境敏感区。
优点:对环境影响小。
缺点:造价高,对通风、事故排除等要求高。
(5)路堤式
适用:城市外围横交道路间距较大,用地富裕且便于取用填土材料的地段;利用沿河沿江防汛路堤、桥头高填土引道路段;丘陵城市利用路堑路段挖方填筑路堤的路段。
优点:软土地基处理工程量小。
缺点:需要一定的填方工程。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6)立体交叉加封闭式
在主要交出口修建互通立交桥或跨线桥,次要路口采取顺向出出入的交通管制,路段采取限制穿越、封闭的方式,达到车辆快速行驶的目的。
优点:车辆出入快速路方便,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小。
缺点:立交桥占地多、拆迁量大,快速路对横向道路切割严重。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1)城市快速路的布局一般多为“环形放射”式,不同快速路系统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环的大小、形状、层数等方面;
(2)高架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用要慎重,应全面权衡利弊;
(3)快速内环可设在旧城区内部,可有切割内环的径向放射线,但应在横断面形式选取、高架桥墩柱设计、交通防噪、景观设计等方面采取一体化的综合措施;
(4)快速路平纵线形、立交设计标准要与城市道路网整体协调。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二、主次干路规划
主干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行分流,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时,一般采用立交或平交方式;主干路与次干路、支路相交时,可采用信号控制或交通渠化。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然环境;
(2)历史环境;
(3)经济和社会环境;
(4)交通特点。
(5)城市规划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次干路宜设置大量的公交线路,广泛联系城内各区。两侧可以设置吸引人流与车流的公共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地、公共车站和出租车服务站。规划应符
第6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