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 了风富宏丽的宝贵历史;
、多区域性特点;
3.
龙山文化——青玉镯
三、雕塑与绘画
雕塑:暂略。
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1、彩陶上的绘画。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内蒙古阴山人面纹
——岩画中的人面形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太阳纹》
——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稷神崇拜图》
——新疆呼图壁《生殖崇拜图》
中国美术史
第三讲——奴隶制时代美术
“天命神权”
“礼器”
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
青铜的造型、纹饰特点及演变
宫殿建筑
主要内容
一、天命神权、礼器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公羊·桓公二年传》
……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
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
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寝鱼爵青铜礼器
妇好封口孟青铜礼器——
类别〔按用途〕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等 。
二、青铜的造型与装饰特点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夔龙纹铜镜
青铜器的装饰意匠
……布置严谨,意匠奇妙,虽是一种装饰艺术,但和器的形制是一致的,表现一个时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形态……
——青铜饕餮纹方鼎
首先表现在纹样造型、结构与铸造工艺密切结合的;
其次是适应器物的形体构造特点,划分区域予以契合器形的装饰母题和纹饰。
——[商代早期 饕餮纹鼎]
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
单独纹样(为主);
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三层重叠”的组织原则……
……成熟期……体现“礼器”的性质……
造型庄严、典重,古朴……
……多全身施纹……纹饰层次分明,强烈夺目,给人狰狞、神秘之感,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度。……权利、意志、威严的象征……
……最具审美价值(视觉的形式因素、精神内涵)……
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人面盉》
B、盛期,大致为商后期至西周初期。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年代: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200-1100年
作用:容酒器
出土地:河南
中国美术史13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