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关中民俗大观园
杨勇先
(一)
陕西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无数先民在这里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民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是民族文区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考察。王勇超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目前博物院共收集了从周、秦到明、清、民国时期的民间物质艺术珍品33600件(套),其中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12000多件,木雕和砖雕艺术品近万件,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2000多幅,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4000多件。,规划分三期建设民俗文化展览区、古镇游览区、文化名人活动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会议中心五大区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融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于一身,集旅游、体验、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走进博物院大门,两边列队欢迎的是高低不同的拴马桩,它们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上面的人物头像造型各异,逼真生动,为博物院增添了别样色彩。博物院共收藏各种拴马桩8000多件,规模宏大,阵容非凡,犹如“地上兵马俑”,令人惊叹。其中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当时文化中进步的人文关怀与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证明了宋、元、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元、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这些石雕珍品不但为我国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而且对艺术、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中央美术学院金芝林教授说:“拴马桩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成就。保存好这些民俗文化与艺术品,等于保存了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美学和民族精神。”
跨过古老的石门,就进入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一条街。这座石门来自白水县赵老九家,门上有精细的雕刻艺术作品和于右任先生书写的“终南霞蔚”四个大字。这条古民居一条街,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民居整体收购,按原样搬迁移建到此,实施异地保护并开发利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其数量众多、工艺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作品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和研究价值。目前,古民居一条街已建成了16个院落。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古代民居3条街共48个院落。这些民居建筑和藏品,是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新的结晶,包含着关中民众的信仰、生活、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的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
随后,王勇超院长带着我们观看了博物院收藏的部分艺术珍品。我们强烈地感到,这里激荡着人们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使我们不由得为民俗艺术的非凡魅力所震撼,为这些保存完好的民间珍品拍手叫绝。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仅填补了民间文化文物馆藏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民间文化研究
走进关中民俗大观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