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社”还是姓“资”
——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与论争
目录
一、商品经济:犹抱琵琶半遮面
二、市场取向: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市场经济: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商品经济:犹抱琵琶半遮面
1、传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1970年代早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一篇文章。文章还说:“他们(指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的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北京《当代思潮》杂志1990年第1期发表《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文章指出,有些人正是想通过发展私营经济,“妄图把我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该杂志同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把人民共和演变的历史,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
党的高层在中南海召开的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的唇枪舌剑
“有计划”(指有林)
“吴市场”(指吴敬琏)
“杨承包”(指杨培新)
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分别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2月15日)、《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3月2日)、《扩大开放的意识要强烈些》(3月22日)、《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4月22日)
1991年4月20日,北京《当代思潮》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文章说:“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作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在不问姓‘社’姓‘资’的排斥下,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
北京的《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7期发表《重提姓“社”与姓“资”》一文,文章说到凡是反对问姓“社”姓“资”的人都是想当奴隶并且也叫中国人都去当奴隶。“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就是改革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通俗表达。”
论战的高潮
1991年12月10日,《当代思潮》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七个问题》,将这次论战推向高潮。该文说:“在改革中怎么能不问姓‘资’姓‘社’呢?不问姓‘资’姓‘社’,就意味着可以不姓‘社’、可以改掉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显然,这种改革观,实质上是‘改道观’、‘改向观’。”文中还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并非检验改革的唯一标准,如果把它当作唯一标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阶级斗争为纲?
1991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该文说:全党和全国人民现在有“双重任务——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文章把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并列,将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文章还说,只有“正确处理两大任务的关系,才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章向干部群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政治上、经济上、意识形态上把消灭阶级的阶级斗争坚持下去,进行到底。”
1992年1月5日出版的北京一家刊物刊登了《反和平演变三论》的长文。文章重申:目前我国社会中,“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阶级矛盾还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还存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还存在,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我们要进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要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这篇文章还警告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焦点、中心,还是个政权问题。”
三、市场经济:千树万树梨花开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地再一次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他边走边看,并用最简单明了、朴实无华但又铿锵有力的话语,冲破姓“社”姓“资”的阴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重新启动,隆隆前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倾思潮,批驳了假扮成马克思主义的“左”的谬论。选择市场经济,无疑是这次谈话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两,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
姓“社”还是姓“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