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将他牵连斩决,年仅
三十九岁。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 ,而高启诗作
成就最高。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传世。
高启主张诗歌应广泛吸收前代各家的长处, 做到“兼师众长,随
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 ”(《独庵集序》)他善于向前人学
习,诗作兼长众体,内容广泛:
1) 表达个人思想的诗。 例如《青丘子歌》,是诗人三十三岁移居吴
淞青丘时所作。 十种虽然也流露了企图超越现实的消极情绪, 但从整
体上看来,思想还是积极地,表现了他不羡功名富贵,不向权势折腰
的疏狂性格, 和一心追求艺术的忘我精神, 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
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 气势纵横捭阖, 语言多姿
多彩,想象奇特大胆。
2) 反映现实之作。高启的乐府诗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
《牧牛词》,全诗着重描绘了农家与耕牛之间的深厚感情、人牛相得
之乐,但结尾两句“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才深刻地
揭示出在这恬静的田园之趣背后, 却隐藏着苛捐杂税对农民的严重威
胁。此外还有《田家行》写农家遭受水灾后的困苦处境和悲伤心情,
《养蚕词》写农家的辛劳繁忙和收茧时对夏税的担忧,都感情深沉,
真实动人。 高启诗歌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其叙事诗。 主要内容是反映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人名的苦难和士大夫的命运。如《赠杨
荥阳》,写的是其诗友杨基的坎坷经历。怀古诗亦即咏史诗,是我国
诗歌的传统题材。 高启的怀古诗也同前人之作一样, 主要是借古人古
事以感叹现实。《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此类诗的代表作。该诗作
于洪武二年, 全诗共二十四句, 前六句先写位于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地
理之险要,接下来通过回顾“前三国,后六朝”的历史,发思古之幽
情:前三国之东吴、后六朝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南京,都终不
免覆灭的命运,这正是作者“我怀郁塞何由开”的原因。以此与朱元
璋建都南京相联系, 显然大有深意。 最后所表达的是诗人之美好愿望
“我今幸逢圣人起南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
江限河北。”
高启诗集中也有一些平庸的赠答、 登临等内容, 而且拟古倾向比
较严重。但他的摹拟不专注于一朝一家,因此,在矫正元末纤丽诗风
上有所贡献, 但他的拟古倾向, 对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还是产生
了不良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启的诗“备乎众体” 、“兼乎众长”,思想清新,感
情真挚,总体风格“怨而不怒” ,委婉含蓄。
需要提出注意的是高启诗中出现了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
和“惊”字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情感。
2、 杨基
杨基(生卒不详),字梦载,号眉庵,先世本蜀人,因祖上在江
苏做官,他生长于吴县(今江苏吴县)天平山南。 “吴中四杰”之一,有《眉庵集》。
其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 敏锐的艺术
才华。如“鸦度风阵低,牛鸣月痕弯” (《梁溪暮归》),“林光落虚牖,
坐爱衣裳绿”(《游北寺竹林》)等等。入明之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
的唯美境界被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 语言也从精巧变
得简朴。如《遇史可敬询故园》 。
3、袁凯
袁凯(生卒不详) ,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