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文学研究论文(共 3982 字) 一、文学研究之审美观陈先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最为集中探讨来自于其《论再生缘》一文, 他认为“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陈先生主要从思想、结构、文词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证。首先就文章的思想层面而言, 陈先生断言:“无自由之思想, 则无优美之文学。”陈先生在这里所言及的“自由之思想”,大致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站在新时代立场上反对旧礼教、旧伦理等五四以来的基本理念。陈先生在详细考证了陈端生家世、社会背景、创作历程之后, 便被这位女作者自由之思想深深折服, 认为陈端生是“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此种思想最超越的表现在陈先生看来即是对当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纲常伦理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是陈先生一再激赏、折节喟叹陈端生个人的重要原因, 同时也是促使陈先生效韩退之“发潜德之幽光”、使再生缘再生的最主要动机。“自由之思想”的第二个层面的内涵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法把自己诚挚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给人以最大的艺术感染力。以陈先生最为称道的庾信的《哀江南赋》与汪藻的《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这两篇文章为例, 他认为这两篇文章“词藻固甚优美”, 但其最优秀之处便在于“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 于一篇之中, 能融化贯彻”。由此不难看出, 在陈先生的文学观之中, 优美文学的表现首先须是感情真挚,如《哀江南赋》一文,“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 莫不为其所感”。而陈端生本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及本人的际遇所发出的的呼号, 更是给作品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陈先生提到《再生缘》一书,“哀怨缠绵, 令人感动, 殊足表现女性阴柔之美”。此外, 陈端生于《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中,“岂是早为今日谶”一语, 陈先生在行文之中,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屡屡提及, 对陈端生所言可谓是感同身受。此外, 陈先生在论及元稹诗作中的“悼亡诗”之所以能够哀感动人的原因时, 认为“直以韦氏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 悉为真实之故”。正是因为是真感情、真性情的流露, “遂造诣独绝”。此外,在陈先生看来除了感情真挚以外,还须把此种真挚的情感“融化贯通”灵活应用方能称之为大家手笔。从陈先生的相关著述中不难看出他所言及的“融化贯通”, 大致就是“古典”与“今典”灵活运用。陈先生通过考察古人诗文中有关古典、今典的运用情况, 不但使我们对古诗文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他看来也是创作者创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 陈先生对著作者能够娴熟运用古典、今典更是屡表赞赏, 如对时人宋徵舆所作《秋塘曲并序》中的“湘帘此夕亲闻唤, 香奁此日重教看。乘槎拟入碧霞宫, 因梦向愁红锦段”解读时, 他认为,“则让木亦取卧子所梦之意入诗。此梦必为卧子平日或当日舟中与宋氏并其他友朋谈及者。古典今事融会为一, 甚为精妙。”在论及柳如是在过访钱谦益半野堂有赠钱诗“江左风流物论雄”及“东山葱岭莫辞从”之语, 陈先生认为这两句诗“以牧斋似谢安石,而自比于东山伎。盖牧斋此时以枚卜失意家居, 正是候补宰相之资格,与谢太傅居东山时之身份切合也。由此言之, 河东君不仅能混合古典今事, 融洽无间, 且拟人必于其伦, 胸中忖度毫厘不爽, 上官婉儿玉尺之誉可以当之无愧”。就诗文的结构而言, 陈先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持两种态度。“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
文学作品文学研究论文(共3982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