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1
DIC是一种在许多严重疾病的过程中,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症。临床可表现为广泛的全身性出血,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病各项纤溶试验阳性。
分型
急性型 起病急骤,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症状凶险,常见于严重感染、羊水栓塞、溶血性输血反应、APL、大手术及创伤。
慢性型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持续几周以上,临床以血栓栓塞表现多见,早期出血症状不严重,可见于癌肿播散、死胎滞留、SLE等。
鉴别诊断
原发性纤溶 以原发性纤溶而不伴发血管内凝血的综合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纤溶酶原激活可见于:
实体瘤;产科意外;AL;药源性(尿激酶、链激酶、溶栓药);肝脏疾病。
纤溶抑制物减低可见于:
肝脏疾病;毒蛇咬伤;先天性α2-抗纤溶酶缺乏。
诊断
存在易引起原发性纤溶的基础疾病。
广泛出血。
实验室检查 :
与DIC继发性纤溶相同点:
纤维蛋白原降低;FDP增高
与DIC继发性纤溶不同点:
血小板减低及凝血因子水平无明显减低;3P试验(一);D-D=聚体(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IC 治 疗
基础疾病治疗及诱因的消除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碱失衡.
抗凝血治疗
∴肝素
机理
加速AT-III对凝血酶的中和;
中和活化的因子XIa、Xa、Ixa;
促进纤溶作用;
降低血粘度等。
适应症 有DIC的诊断依据而暂不能去除DIC病因者都可考虑使用,尤适用于羊水栓塞、严重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等。感染性DIC、重症肝病DIC及新生儿DIC肝素使用有争议。
禁忌症 有手术史及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近期有活动性出血;晚期DIC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时肝素作用不大,原发性纤溶也无应用指征。
剂量: iv或静滴,~ q6h,滴完后3h用CT(试管法)作为监测肝素用量依据。一般CT延长1倍左右,提示剂量合适,~,q12h皮下注射。
DIC类型与病期 急性型及重症DIC早期肝素用量可偏大,慢性型及DIC晚期,或预防性使用,剂量宜偏小。
酸中毒时,肝素灭活快,用量宜偏大。
肝肾功能障碍时,肝素灭活及排泄慢,用量宜小。
血小板重度减少,凝血因子明显低下时,应减少肝素用量。
血浆AT-III减少时,肝素用量适当增加,并补充AT-III制剂。
用肝素后要求 CT延长至15’~30’,<12’提示用量不足>30’提示过量或纤溶亢进,可分别予以鱼精蛋白中和或用纤溶抑制剂。
低分子量肝素的应用
分子量3000~7000,对凝血酶的作用较普通肝素弱,而抗Xa作用强于抗凝血酶,因此出血的副反应小。皮下注射90%被吸收(普通肝素15%~20%)抗凝作用可持续24h;只需1天皮下注射1次(),尤适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急性期。用量75~150u/(不同剂型,用量不同)
其它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 适用于慢性DIC或可疑DIC病例。
复方丹参 :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聚集,补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
潘生丁: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阿斯比林: 抑制前列腺素代谢抗血小板聚集。
噻氯匹定(Ticlopidine):稳定血小板膜,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AT-III : 和肝素合用可减少肝素用量,增加肝素疗效。
补充凝血因子 新鲜全血、新鲜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PPSB。
在DIC发病因素未去除前单独补充凝血因子可加重DIC,需合并肝素应用。
纤溶抑制剂
适应症:
有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证据;
DIC晚期继发性纤溶成为出血的主要 原因.
制剂:
6氨基乙酸(EACA)~,静滴过快可使血压下降,血尿忌用。
对羧基苄胺(PAMBA)~
止血环酸(AMCA)500~700mg/d分次
抑肽酶 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兼有抑制纤溶及Xa作用,5万u首剂→1万u/h,持续静滴。
溶栓疗法
适应症
脏器功能损害表现突出,经DIC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