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感染科主要内容?麻疹疾病简介??消除麻疹策略消除麻疹策略?麻疹监测方案第一部分、麻疹疾病简介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 RNA 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 100 - 250nm ,有 6种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 L、P、N,膜蛋白: M、H、F);麻疹病毒主要蛋白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学。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病毒的稳定性: 在外界生活的能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紫外线很快可将病毒灭活,随飞沫排出体外后室内可存活 34h ,但在空气流动或阳光下半小时失去活力。耐寒、耐干燥, -15 度— -70 度保存数月和数年。二、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发病前 2 天至出疹后 5天内,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有发病。三、发病机制?初次病毒血症: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 复制繁殖,进入血液。(少量) ?2次病毒血症: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吞噬病毒,复制繁殖,再次入血(大量)。出现高热和出疹,病毒血症持续到出疹后 2天。此时期传染性最强。?出疹机制: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真皮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并渗出而形成皮疹和粘膜疹。四、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1 、潜伏期: 6-18 天,平均 10 天,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 3-4 周。在 9~ 10 天时有轻度体温上升,以后下降,接着是前驱期。 2、前驱期(疹前期):发热到出疹 3-4 天,主要表现: ①发热②上呼吸道症状(卡他症状):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③结膜炎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浮肿。④科普利克斑:起病 2-3 天,双侧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1mm 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斑点逐渐增多,融合。?3、出疹期(病后 3~4天):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直径为 1~ 3mm 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直至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初期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 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可出现惊厥、抽搐、谵妄、舌尖缘乳头红肿似猩红热样舌,体查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可肿大,重者肺部可闻湿罗音,胸片可见弥漫性肺部浸润小点。
麻疹演示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