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演示课件
主要内容
麻疹疾病简介
消除麻疹策略
麻疹监测方案
第一部分、麻疹疾病简介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十一、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到出疹后14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3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儿童8个月初种,1岁半、6岁复种麻风腮三联疫苗。学校发生病例时可进行应急接种。
2、被动免疫: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第二部分、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
策略1 切实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策略2 加强麻疹监测
策略3 暴发疫情控制
策略4 预防医院感染
策略5 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第三部分、麻疹监测方案
一、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2、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3、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4、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三、监测病例的分类
疑似病例:
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或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临床诊断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含出疹当日,下同)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排除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麻疹
疑似病例
麻疹病毒/基因阳性或血标本IgM阳性
血标本麻疹IgM阴性
无标本
实验室
诊断病例
风疹IgM阳性
风疹IgM阴性
或未检测
出疹后4-28天采集标本
出疹后3天内采集标本
无其他明确
原因
有其他明确
原因
无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排除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例
四、疫情分类
1 、散发疫情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2、 暴发疫情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现阶段麻疹暴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五、疫情报告时间
散发病例:24小时内网络直报
暴发疫情:6个小时内电话逐级向上级疾控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
六、疫情调查处理
散发病例:
24小时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现场填写“疑似麻疹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对病人进行居家隔离,疫源地进行消毒(指导),对易感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主动搜索:开展病例居住地、工作地、居住地和工作地医院的主动搜索。
爆发、突发疫情:
立即到达现场,调查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1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人口流动情况和医院感染情况,综合分析爆发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首次现场调查处理后2天内完成初次调查报告,疫情结束后2天内完成结案报告。突发公共卫生时间,撰写事情进展报告。
七、疫情控制措施
1、隔离传染源:病人隔离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着延长14天。
2、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消毒,21天的医
麻疹演示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