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广西中医药高校第一附属医院
黄建芳
一、穴位按摩
概述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宜用灸法。 、腰骶部也不宜用灸法。 、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惊者应慎用。
手法
1、温顺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手法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法。是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本法能给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剌激。回旋灸的艾条,一般以纯艾条即清艾条为主。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确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常用疾病及选穴
颈肩痛:
肩髃、肩髎、肩贞
腰腿痛:
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
胃脘痛:
中 脘、神 阙、足三里
护理相关留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性坚持
2、要留意体位、穴位的精确性
3、防火
4、要留意保温煦防暑
5、要驾驭施灸的程序:假如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依次进行。
6、留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需留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马上施灸。
7、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马上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顺灸10分钟左右。
护理相关留意事项
8、留意施灸温度的调整: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9、穴位艾灸依次:古人对于艾灸的依次,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依次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渐渐增加;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护理相关留意事项
10、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1、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确定不行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12、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13、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意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
三、中药外敷
敷药法又称敷贴法或外敷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中药可选用干药或鲜药,干药应研成粉剂,簇新中草药应洗净后在乳钵内捣烂。赋形剂可依据病情的性质与阶段的不同分别接受水、酒、醋、蜜、饴糖、植物油、鸡蛋清、葱汁、姜汁、蒜汁、茶汁、凡士林等。
芒硝
,别名盆硝。始载于《名医别录》。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加工而成的精制结晶。因形似麦芒,故名。
:胃;肺;脾;肾;小肠;三焦;大肠经
:软坚泻下;清热除湿;破血通经;消肿疗疮
: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障翳;丹毒;痈肿
芒硝外敷
中药芒硝润燥通便,清热泻火,是消退胃肠三焦的食积宿垢,腹满胀痛,便牢固热最适宜的药物。芒硝外敷作用于腹部能调理气机,使脉络通畅,脾气得运,荡涤秘结粪便,促进胃肠道推动功能复原,从而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
制作:选用透气性好的最好是棉的毛巾或布做成一个袋子(大小依据须要调整),最好做一个有拉链的,把芒硝放入袋内,外敷腹部,芒硝变硬后需换新。
四、中药熏洗
熏洗法属于中医 “外治”法的范畴。它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确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而产生温热药气,它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汽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散邪解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熏洗疗法一般先熏后洗,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的细胞、汗腺、毛囊、黏膜吸取和渗透进入人体,结合经络的沟通作用、脏腑的调整作用以及局部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应症
(一)内科疾病 腹胀、便秘、淋证、脚气等;
(二)外科疾病
中医外治法及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