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一层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一层次:
对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整理三次改革的要点(背景、内容和结果)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项目
赫鲁晓夫(50年代)
勃列日涅夫(6、70年代)
戈尔巴乔夫(80年代中后期)
背景、
目的
内容
影响
阅读教材,制作成表: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斯大林的逝世等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
农业(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减税提价、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加速战略”;
政治上,(1)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等;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使苏联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改革失败,政局陷入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等
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
济体制”
第二层次:
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结合上表思考:
1、(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该死了。”
你知道他们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吗?
农业、重工业、政治领域
(3)结果如何
(2)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怎样的特点?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三层次:重点知识深化(理解)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
我的功绩是: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改革打开了闸门;我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我的失误是: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导,摇摆不定;改革没能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造成了一定的管理混乱,积聚了社会矛盾。
勃烈日涅夫:我的功绩是使苏联逐步提高,军事势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我的失误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矛盾更加严重;后期我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滋生和积聚,国家陷入困境。
裁判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⑴历史(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⑵直接(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⑶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演变”
第四层次:难点知识活化(运用)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革有它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⑵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小组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