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导入
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这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一位什么样的屈原?忠君爱国,渴望为国效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屈原)(精品文档请下载)
他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又被放逐,楚被秦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为了楚国,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于是,他答复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上官大夫的谗言、楚怀王的怒而远疏、子兰的指使诬陷、顷襄王的怒而迁之,这些都是污浊的外物,都在玷污着屈原的人格、抹杀着屈原的忠心,销毁着屈原的理想。屈原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怎么可能听从渔父的和世推移呢?屈原激愤地向渔父宣告自己决定以死明志-—“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听了,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渔父真正理解屈原吗?渔父,渔翁,在水边打打鱼,看看烟霞,唱唱歌。他能一眼认出三闾大夫屈原,可见他有丰富的阅历、卓越的见识,并不是一个愚昧无知以打鱼为生的社会底层平民。他能说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和世推移”的话,足见他能看透尘世,非常有智慧。这位老年男子,看似只是一介渔翁,但必是隐士高人。在那样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渔父避世汀滨,不和世事,恬然自安,不能不说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智者是能理解屈原虽不在其位仍有着存君兴国的抱负的;也能理解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更能理解屈原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绝。
“莞尔而笑”里有理解!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同情的笑
有人说屈原是行到水穷处的儒生,渔父是坐看云气起时的隐者,,渔父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莞尔而笑,鼓着枻唱着留给屈原最后劝告的《沧浪歌》分开了,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考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水清”喻指世道清明;“水浊”喻指楚王昏庸、小人当道、江河日下的现状;“濯我缨",喻指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理想;“濯我足”,意味(屈原)你可以“莲出污泥而不染”,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君子处世,遇治那么仕,遇乱那么隐.(语出《汉书新注》)”此时,笔者联想到了《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两首歌都表达了“在社会的浪潮里,渺小的人只能随浪沉浮,和世推移”的意思。而屈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非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弄得自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自令放为"。在渔父看来,屈原活得没有自我(一心忠君爱民),活得太累(坚持政见独木难支)、活得太惨(被中伤被排斥)。渔父唱起了在楚地流传长远的沧浪歌,意在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通过歌词,我们能读到渔父对屈原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情。“莞尔而笑”里有同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敬仰的笑
有人说:《渔父》一文中虚构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实际上是屈原的自问自答,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按照这种观点,这个渔翁是不存在的。那么,战叙屈原事迹的时候,为什么虚构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呢?总不会因为屈原在湘江边遇到的人属打鱼的概率最大吧?王逸《楚辞章句》:“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
《渔父》教学设计[1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