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引
二、关于本文: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引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假设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四、问题讨论: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出色人物,一个决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渔父》教学设计[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