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宋)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精品文档请下载)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
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文言实词:步、从、顾、危、披、反、适
(2)文言虚词:之、诸、而
(3)文言句式:如此良夜何?
复游于赤壁之下.
曾日月之几何
2、掌握“抓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3、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触摸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深化研究苏轼和作品的积极动机.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文言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根本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学难点】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尝试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和之进展跨越千年的心灵交流。(如何理解鹤、道士及作者三位一体的形象)(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作业(附后)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宋代诗歌代表人物:苏黄(苏轼、黄庭坚)
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初读通文句
(一)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二)完成练习(预习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临皋(gāo) 黄泥之坂(bǎn) 斗(dǒu)酒
履(lǚ)巉(chán)岩 踞(jù)虎豹
登虬(qiú)龙 栖(qī)鹘(hú) 冯(píng)夷
寂寥(liáo) 玄裳(cháng)缟(gǎo)衣
戛(jiá)然 蹁(piān)跹(xiān) 揖(yī)予
惊寤(wù)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步自雪堂 步:步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二客从予 从:跟从。
披蒙茸 披:拨开。
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反而登舟 反,同“返”,返回.
适有孤鹤 适:恰巧,正好。
顾而乐之 顾:向四周看,环视。
顾安所得酒乎 顾:但是,可是。
四顾寂寥 顾:看。
道士顾笑 顾:回头看.
3、辨析加点字的用法
之:
过黄泥之坂 之: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
状似松江之鲈 之:构造助词,相当于“的”.
我知之矣 之:代词,代“你的内幕".
诸:
归而谋诸妇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而:
顾而乐之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归而谋诸妇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予亦悄然而悲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4、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如此良夜何?
译文:怎样度过这美妙的夜晚呢?
复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再次到赤壁下游览。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才过了几天啊,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识别了。
(三)齐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考虑(过渡):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再读明文脉
提示:文章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夜游赤壁
提示:文章从哪里开场写“夜游"? “夜游”又到哪里完毕呢?找出相应的语句。
明确:
第三小节写夜游赤壁。“于是携酒和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第四小节写夜游完毕。“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明确全文脉络:
游前
夜游赤壁 游中
游后
追问:夜游赤壁又分为几个阶段呢?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明确:复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
反而登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小结:抓住关键句,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
四、三读解文意
(一)游前“超然旷达”情
1、齐读第一、二小结,找出写景的语句,体会景物特征。
明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初冬月夜景物清冷寂寥。(清朗静谧?)
追问: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什么感受?
明确:“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其乐融融,自然而然生发出“如此良夜何?”的问题,进而得鱼谋酒,催生出“复游于赤壁之下”的
后赤壁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