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韩愈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才能
1、 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和词语的特殊用法、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三)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五)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六)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构造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构造和思想内容。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分析课文论证构造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典范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场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覆盖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层:正面概论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阐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假设"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那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老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
?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阐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和第一段是怎样联络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精品文档请下载)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比照,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作比照,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和“其身那么耻师”作比照: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比照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认。
最
师说[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