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改为习作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小学语文作文评改浅探
【内容摘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老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会使学生迷失了作文的方向,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同时强调了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评改方式更是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通过调查分析,针对当前作文评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从改变评改主体,创新评改方式入手,逐步探索出多元、有效的作文评改指导策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习作和评改习作的兴趣,掌握评改方式和评改方法,促进自身习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评改评改主体评改方式多元多样
由一次调查想开去……
自任教以来,去年是我第一次教作文,也第一次接触作文批改。而它犹如大山压在我的身上:一大叠作文本(两个班98本),一枝红笔,锁眉凝思,奋笔疾书,煞费苦心地将孩子们的每一篇习作修改成了教师心中的佳作,满心期待孩子们收到因此能突飞猛进,可是这些精批细改的习作发到孩子们手里,却立马被打入了“冷宫”。我陷入了迷茫,是否其他语文老师也像我一样困惑呢?笔者于2008年10月,对本校10位语文教师和四(1)班25名学生进行调查,情况反应如下:
1、学生对教师评价的态度调查(单项选择)
学生总人数
仔细看评语
粗略看看
只关心分数
25人
36%
52%
12%
(在做此项调查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真实性,笔者特意让非该班科任老师进行调查,并在调查前反复强调要真实地填写。)
2、教师对待习作评改心理调查(多项选择)
教师总人数
太费时间
评改单调
厌烦心理
收效甚微
10人
60%
60%
50%
90%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对于习作的评价方面都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中高段的语文老师,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作文批改上,其中的苦衷、枯燥、无可奈何和精力浪费,有目共睹。可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多少年来,老师们一如既往,埋首改、改、改,不敢有丝毫造次,教师走的是一条“艰苦而孤独”的道路,对待每篇文章精批细改,红笔改得是密密麻麻:圈出错别字、把不完整的句子删删补补、重新修订;把老师认为有失偏颇的地方直接作修改或间接写上提示语……,在如此“精批细改”的背后是学生的不理解和教师的评改中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作文评改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个性逐渐流失——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思维,就有一百篇不同个性的作文,有着不同的用词,不同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自我意识的表达,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有一个!面对不同学生的习作,教师只能按照他自己的同一思路去批改。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思维无形中被同一个教师的思维模式所引导,试问:学生的习作是走向更多的精彩还是变得更加地统一?答案是:我们的学生被同化了,他们的作文看起来精彩纷呈,语言生动活泼,可这已是批量生产
精品文档多元评改为习作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