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优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经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领会作者或上图书馆查阅资
料。
四、议论沟通
首先议论第一类问题,即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内心颇不安静的问题,首
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安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
景,必须联系作者自己来看。学生沟通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
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
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
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
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
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
27种,
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通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收集、整理,
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9
精品文档
第5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2
精品文档
诗创作,可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
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此后此后他致力于散文创
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
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当大革命失败,白
色恐怖笼盖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乱革命,中国处于一
片黑暗之中。在此以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可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
“十字街口”,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可是作者既
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
现实产生的不满与厌恶,作者对生活感觉惶惑矛盾,内心是
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安静的。这篇散文经过对冷清的月夜下
荷塘风景的描绘,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平和但又不可得,想象
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
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内心颇不安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急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沆瀣一气,出淤泥而不染的尊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应了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切心态的反应。
为什么作者要频频写“爱热闹也爱沉着的双重性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1
精品文档
第6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2
精品文档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切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特别强烈。
作者说自己内心颇不安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安静的?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经过旅游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安静
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赏析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可是很快又回归不安静,又
从头郁闷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安静的表现。
其次议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光景描绘,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旺盛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抖动和脉脉的流水。本
段是按照驻足察看的次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
写动,写出了动向美。花“袅娜”羞怯”,像人同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彩。花香像“远处高楼上诱惑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向。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抖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抖动声音。动静联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3
精品文档
第7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2
精品文档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光景的实际情况。作者创建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能够看出本文光景描绘的特点,本文的特点是将描绘荷塘和描绘月色巧妙地联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清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
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像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细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同样感人心怀,
《荷塘月色》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