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KEN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学 案教师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答案(1)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古义:即使。今义:只作“虽然”讲。

答案(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3)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

答案(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动词,用宝石。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答案(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
(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一、基础知识
1. D解析 A.“宿”读sù;B.“载”读zǎi,“观”读ɡuàn;C.“弥”读mí。
2. C解析信:诚然。3. C解析副词,才。
4. D解析 ,来到/靠近,面对着;;,往远处看;。
5. D解析 ,其余为省略句。
二、文本阅读
6. B解析拟:比拟,相比。
7. D解析 。;,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
8. D解析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三、课堂延伸
9. A解析“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10. D解析 A项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但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
11. C解析这一人生哲理不是通过议论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记叙自然地表现出来的。
(1)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2)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
参考译文
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各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

KEN高中二年级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学 案教师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企业资源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