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兵法
本刊编辑部 据专家统计,每人一生平均跳槽6~7次。在中国,人们对跳槽已经见怪不怪,“树挪死,人挪死”,成了跳槽者们的口头禅。跳槽是一种博弈,谁也无法准确预测结局。事实上,跳槽失败的例子远多过成功的,它并不如人们想象或者。事实上,有时跳槽失败,既不是公司也不是跳槽者的问题,而是双方不能相互匹配、适应的结果。
有备无患
《孙子兵法?军形篇》云:“有备无患,自保而全胜。”意思是说,只有做好战前准备,才能保存自己,继而破敌取胜。任何一个职业规划师都不能保证每个人跳槽之后一定成功,因此跳槽之前还应该问自己:我能否承受失败的后果?是否非跳槽不可吗?
能否承受失败的后果?
虽然是为兴趣而跳槽,但如果伴随着收入、地位的降低,而自己又不能接受,跳槽时就要谨慎从事了。比如。有位做IT培训师的女孩想转而做心理咨询,经过新的培训学习之后,去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实习,但这家公司一开始只让她做打杂的事情,工资也才两千多元。3个月以后,她又回到了原来的行业。也许她很适合做心理咨询师,但她不愿意承受生活质量、地位下降,不能忍受必需的过渡期,跳槽失败就是必然的。
非跳槽不可吗?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情况并非跳槽就能解决。比如,个人工作能力、处事态度或者与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如果自身不作改变,无论跳到哪里都很难有大改观。
另外,有些兴趣的满足也未必一定要跳槽。比如40岁以上的成功男人,大都喜欢去承担一个督导、教练的角色。但是否一定要辞职做全职教师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大学都欢迎企业的人去讲课,不妨去联系担任兼职教师,既占用不了太多时间,又可实现自己的理想。
专家支招
一般来说像大刘这样的中高层人士跳槽 无非有3个原因:一是公司发展到了平台期,无法给予更大的权力 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二是个人发展到了平台期,因能力所限无法做出业绩――很多人此时会选择读MBA为自己充电:三是跟上级(如董事会)之间沟通不畅,产生分歧。
朱伦认为,无论是哪种情况 跳槽之前 大刘都要做好以下功课:
重新测定“职业锚”
就目前来说大刘在这家公司的主要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否则不会干那么长时间。但同时,随着事业的发展,大刘有了更多的需求。大刘属于挑战型和管理型人才,如果觉得在这
个行业很难突破,自己需要更多的挑战而恰好面临更好的发展机会,就不妨选择跳槽。
与猎头和新公司领导沟通
跳槽者一般不可能直接去新公司做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此时与猎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比如自己的新职位是什么?给自己的权限有多大?公司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另外,中高层跳槽之后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因此,跳槽者最好能通过猎头,多与新公司领导进行直接交流。
仔细权衡跳槽成本
大刘以前做进出口营销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如果转而从事全新的工作,势必要从更低的职位,更少的待遇做起。因此,在职业上最好不要有大的转变,原有的人际圈不能丢掉。大刘已经36岁了,携妻带子,可尝试的机会相对少了,因此一定要多和家人商量取得他们最大的支持。
明星跳槽得与失
黄健翔与央视说再见
2006年11月13日,CCTV5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辞职。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健翔选择跳槽,究竟是为体制所不容、被逼无奈,还是谋求发展,另有所图?媒体对此狂轰乱炸,但最终也没炒出个所以然来。1个月后,黄健翔正式签约凤凰卫视,主持《天天运动会》栏目。
点评
刘海梅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黄健翔在CCTV成功的根本,要归结于工作和兴趣的一致性。动机是成就人生的发动机,没有热情,就没有克服困难和追求极致的勇气。他对足球的热爱,造就了他的成功。
另一方面,性格决定职业的适应性。黄健翔性格中有感性的一面,2006年世界杯上的“海啸音”事件就是明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他的跳槽,可以说是必然的。
跳槽之后,黄健翔从一名解说员转变成为主持人,但依然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并没有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他会入娱乐界。从这点看,他的选择是理性的。但其实这两个职位是有很大区别的:解说员是一个节目的主角,拥有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舞台而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是让嘉宾成为主角,让节目成为嘉宾的舞台。这是否和他的性格匹配呢?如果不匹配,他究竟会在这个栏目做多久、是否开心,都要打个问号。
卫哲潇洒走一回
2006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
跳槽兵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