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此花不与群花比.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断地思考探索,想为自己重新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能容纳自己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她要怜惜自己的才情,维系自己的身心,与许许多多不被人理解的女性一样,她只有在自我宽解中排遣,在自我慰藉中生存。于是她以一种孤傲的心态选择了孤独。“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可以说这是对她理想的孤独存在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处境的孤独反映在她的词中,构成了强烈的孤独意识。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她也常因丈夫外出游学、为官而产生浓郁的孤独之感。如婚后不久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清秋时节,词人独上兰舟,期盼云中传来美好的书信,但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自空回,锦书无有,在茕茕孑立中,翘首盼来的只是低头看取落花流水的孤寂,心中不免涌起浩如烟海的孤苦情愁,一个孤独的灵魂最后发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落寞感伤。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们透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断肠人的形象,感受到的是李清照孤寂凄冷被思夫之情折磨得消魂失魄的孤独心境。天气阴沉,词人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半夜凉意骤增,透入帐中枕上,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孤枕难眠。于是“东篱把酒”,沾得满身花香,又不禁触景伤情,这样的良辰美景不能与丈夫分享,而心中万千愁情又无处述说,独自转回闺房。萧瑟西风卷帘起,又是寒意阵阵,词人顿生人不如菊的感叹。这种由对丈夫思念却又不能相见后滋生的孤独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规定“妇人优于人也”(孔氏《族规家训》),致使女性自身生命本位的失落。我们不能推测李清照是否有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时的那种“我怕你停妻再娶妻”的担心与忧患,但是从她思念的孤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追求那种旷日持久、朝夕相处的爱情时的一种孤立无助的凄苦。这种沉淀在字里行间,由孤独转化而来的深沉的痛苦,以及由痛苦强化了的孤独,就是李词的孤独意识。李清照一面大胆亮出爱的宣言,而回归到内心,她又小心地舔着孤独的伤痛,让我们看到一个追求完美爱情的孤独者。虽然南宋的社会经济较北宋时发达,南宋的婚姻家庭法规范中,赋予妇女较宽松的婚姻自由,但是“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女性生存的社会仍是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6281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