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职高 2013 年语文教案课题《赤壁赋》(苏轼) 第 59-62 课时课型讲读课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及句式, 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分析文赋的内容, 提高学生阅读及赏析古文的能力。 2 、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注释,提高学生朗读古文及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教学重点 1 、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 、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教学方法设问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收集资料、制作 PPT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 在日本千户这个地方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在那里有一块石碑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课件上展示石碑图片) ,许多人不解其意。后来,我国大诗人郭沫若为这两个字做了很好的注解:“只要在这两个字的外面加上两个边框,就可以成为“風月”二字,意为“风月无边”。注解之妙形象地把当地的优美风景显露无遗。面对风月二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发出了对于天地人生的至情感叹。是喜是悲,本与这风月无关,但在那悠悠岁月的熏陶之下,一切景语皆成为人生智慧之言。今天,我们将要学到的《赤壁赋》就是作者苏轼借无边风月进行抒怀的诗篇,在苏轼的眼里,这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新课讲授: (一)知人论世(1)大话东坡——说说你对苏东坡的认识(由学生发言) 课件展示苏东坡画像、东坡肉、荔枝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2)实话东坡——苏轼生平概述(由教师总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A、才高八斗(唐宋八大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B、仕途坎坷 1058 年,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苏轼反对,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 (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乌台诗案”(文字狱)。1082 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6 年,宋哲宗继位,起用司马光为相,苏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政见不合,再次遭打击,被贬再贬,由英州(广东英德)、惠州、一直到儋州(海南)。1100 年宋徽宗即位,才赦还, 次年病故于常州。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C、豁达乐观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纵观苏一生,他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的超越世俗。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锻炼了他的宏大旷达胸怀,留下了许多凝聚人生哲理的名篇。(二)整体感知(三读三求) 1、朗读求三知(知文体、知读音、知句读) (1)解题:知文体——文赋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
《赤壁赋》(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