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这一课,,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依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育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依次关系。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运用量角器去精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长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觉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探讨发觉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确定和激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觉∠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激励和确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精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觉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觉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精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精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平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平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相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说明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习的度量角的学问,帮忙学生更好的驾驭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洁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团体沟通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开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意对获得学问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化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敏捷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领。经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驾驭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识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旧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娴熟,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驾驭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探讨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