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书笔记
《王阳明》读书笔记1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当很兴奋。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特别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志向,也只有能够宁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索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非常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假如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艳羡大王的权势;假如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生气地说:“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吩咐,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吩咐,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敬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常常向人请教为羞愧,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屈,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珍贵,但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假如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平稳而渐渐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确须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王阳明提倡心中以良知为主宰,不以当官为荣,不以不当官为辱,坦坦荡荡,心无困扰。所以说,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镇定自若的生活看法。
淡泊的人是华蜜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安静、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遇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旧保持恬淡。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快乐,在淡泊中充溢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短暂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华蜜和欢乐,拥有胜利给予的那份安慰和乐趣。
《王阳明》读书笔记4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观王阳明的一生,年少发狠做圣人,无畏言语贬龙场,于最低谷之处,迎来龙场悟道,后得人生伯乐,实现少年之志向。在战场上的他阴谋多端,用王阳明的话来说,这是攻心,书中也提到王阳明对于这种做法是怀着愧疚的。再后来,打山贼,平定宁王造反,他始终远离朝政,为一方百姓着想,年老之时,不得已上路安定广西,路过之地,百姓、门徒无不顶礼,可想其在众人心中之威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小篇幅写到王阳明的负面之处,比如家室混乱,也曾有过私心占宁王府财产等等。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圣人并不是完备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他们也会有所疏漏,只是不断的在进取罢了。
书的另一部的是讲王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从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后根据良知去行事。这于现实有很大的意义,规避了朱熹门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视行的弊端。于我们而言,更是提示着我们,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读书,其最终目标应当是去实践书中道理。
《王阳明》读书笔记5
下册前半本还是主要介绍王阳明生平事迹,所以看着也很慢,我实在是不大喜爱看人物传记,可是读完这套书不仅让我去掉了对这位作者的偏见,也起先理解阅读人物生平的必要。
下册与上册相同的是基本也是越看到后来越精彩,作者越起先表达自
《王阳明》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